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04-29
本报记者 霍虎成 通讯员 张秋明
春光无限,农时不停。近日,走进新绛县古交镇中苏村,但见田野里蔬菜日光温室大棚鳞次栉比,种植户忙着采摘、装筐、搬运,将新鲜蔬菜发往全国各地市场……
中苏村距离县城约5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该村结合村域特点,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目前,全村共有200余座日光温室大棚,是古交镇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之一。
去年以来,该村“两委”积极贯彻落实新绛县委、县政府关于“现代设施农业提档升级”的工作部署,全力推进老旧日光温室“小棚改大棚”改造提升工作,为全村经济快速发展注入新动力。
樊彩俊是中苏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是该县较早发展大棚蔬菜并成立专业合作社的农民,种植大棚蔬菜已有20多个年头了。2021年底,他投入100万余元,带头对占地32亩的14个旧式日光温室进行更新改造,新建5个高标准新型日光温室,今年全部种植新品种圣女果。
“我这5个大棚的圣女果,是老棚改造后第一季种植,能产7万多公斤。由于新棚空间增大,采光比过去更好了,种出来的蔬菜品相好、质量高,最高能卖到每公斤19元,现在价格有所回落,每公斤也在12元左右,收益还是非常可观的。看来,‘小棚改大棚’这条路我是走对了。”樊彩俊说。
“小棚改大棚”带来的可观收益,惹“红”了全村蔬菜种植户的眼睛。在樊彩俊的示范带动下,村民“小棚改大棚”的热情空前高涨,都摩拳擦掌、积极筹备老旧日光温室的更新改造工作。
在蔬菜大棚里,村民张兴国正在采摘成熟的圣女果:“今年,我在4个老式日光温室里种了圣女果,约有6亩地左右,每个棚产量约有7500多公斤,按每公斤8元算的话,大概有6万多元的收入。但相比改造后的新大棚,效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等这季蔬菜扫园后,我要把这4个老旧棚改成新型日光温室,到那时收入就更高了。”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近年来,中苏村在发展蔬菜产业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绿色蔬菜标准生产,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合理施用农家肥、生物有机肥,利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确保大棚蔬菜绿色安全,让市民能够吃上质优、价廉、绿色的蔬菜。
樊彩俊表示,下一步,村“两委”将积极为村民协调好土地资源,引导村民对老旧大棚进行更新改造,争取年底前完成50座老旧大棚改造任务,进一步提高蔬菜的品质和产量,增加村民收入,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