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生命中最大的奖励, 是奉献带来的满足”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3-04-26

□孙佳丽

自2023年2月8日进疆,来到美丽的土墩子农场,转眼间已过去两个多月了。土墩子农场始建于1955年,因唐朝烽火台遗址“土墩子”而得名。农场坐落在天山脚下,南邻挺拔秀丽的博格达峰。农场下辖五个连队一个社区,总人口400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占40%。回想这段时间,我百感交集,除了要调整时差,克服饮食、气候方面的差异,思念家人及同事,更多的是作为一名援疆人和身为一名九三学社社员的自豪。

几个月前看到医院发的《关于推荐选拔医疗人才的通知》文件,通知要求选派一名超声医师支援新疆。经过了解,得知人才援疆是党和国家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就在想,我要去援疆。随即想起父亲时常教导我的一句话:“生命中最大的奖励并不是财富的积累,而是奉献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这更坚定了我要去援疆的想法。

于是我先后拨通父亲与老公的电话,“我想去援疆工作一年半时间,家和孩子我就没办法照顾了”。没想到他们意见一致:“去!家里有我们照顾。”于是,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向医院递交了报名申请表。院党委会经过研究,很快同意了我的申请,并对我这种态度给予了肯定和鼓励。2023年2月8日,我踏上了3000公里之遥的援疆路。

来到土墩子农场,我受到农场政委及领导的热情招待。农场的街道干净整洁,街道两边随处可见“山西援建”的字样。从与农场领导的谈话中得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曾说“我一直关心新疆的建设发展”。在总书记的关心和重视下,一批又一批的援疆干部和技术人才,无私地奉献着,为新疆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骄人的贡献。他们的奋斗,换来的是整个新疆的发展,也为我们新一批援疆人作出了榜样。此刻,我作为一名新的援疆人,感到自豪和骄傲,亦深感责任重大。

土墩子农场晋康医院,是山西援建的一所集预防、保健、医疗、卫生监督、食品药品监督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以前,土墩子农场医院面临的困境是:有医院,缺医生;有病人,缺药品。医院的硬件设备并不是太差,缺的是人才、先进的理念和制度,因此职工群众对医院缺乏一定的信任。随着工作的推进,我发现农场颈肩腰腿疼痛患者居多。肌骨疼痛超声恰好是我的专长,我与援疆医生王雷雄合作,开展了我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学到的新技术——肌骨超声引导下的疼痛治疗。截至4月9日,我来疆60天,其间,超声检查患者共456例,超声引导下治疗各类疼痛患者42例,其中肩周炎1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0例,网球肘4例,腱鞘炎3例,髌上滑囊炎2例,肘管综合征2例,背部筋膜炎1例,足底筋膜炎1例,瘢痕疙瘩1例,在极大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病痛。

以往疼痛患者经过药物、理疗等保守治疗无法缓解疼痛时,往往选择药物注射及小针刀等治疗。这些治疗对临床大夫技术要求很高,必须具备扎实的解剖基础,以及进针手感,否则很容易误伤神经、血管等。随着肌骨超声的发展,超声作为临床医生的第三只眼,可以辅助临床医生诊断,对病变精准定位,进行动态可视化监测,因病而异对症治疗。

70岁的肩痛患者柳女士(化名),经过3次超声引导治疗后痊愈。她高兴地拉着我的手说:“肩痛困扰了我这么多年,没想到今天能在农场家门口治好了,更没有想到B超还可以治病,真是太感谢你们援疆医生了。你们来了,我们土墩子人看病就有希望了。”她还给我们送来了锦旗,当我接过“沉甸甸”锦旗的那一刻,感到它不仅仅是患者对我们工作的认可,更是寄托在我们身上的一份希望,希望我们为当地居民多谋福祉。

在这期间,我积极投身到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中,不仅开展业务教学和技术培训,还通过“传帮带”方式,言传身教地培养当地医生。同时,利用空闲时间,组织医疗人员,进行统一授课,让他们更多更好地掌握了超声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下一步,我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在这援疆的一年半中带出一批技术骨干,为真正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尽一份力,造福新疆人民。

在这期间,我多次参加下乡义诊活动。下乡义诊的时候,常常要顶着严寒与风沙,驱车数百里,穿过渺无人烟的茫茫戈壁,来到一处处偏远的村镇。我们的到来,受到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当他们听说我们是来自山西的援疆医生团队时,纷纷前来咨询。

看着他们那一张张质朴的脸,感受着他们那一颗颗虔诚的心,我们深受感动,奉献新疆的信念更加坚定。这里的气候及工作条件是差了些,然而,比起那些“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兵团人,比起几十年如一日在新疆艰苦奋斗的边疆干部,我们的付出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我们援疆医疗团队的5个人,一起工作,一起吃饭,遇到困难一起解决,遇到快乐一起分享。由于时差大,晚饭后天还大亮。每天最放松的时候,就是晚饭后在土墩子农场的大街上散步。在这里,我们没有年龄和职位的差别,情同手足,我们谈为人、谈处世、谈人生。一起工作,共同生活,不仅使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也使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相信这种“战友”情,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得淡漠。

在这段援疆的日子里,感激之情常常充盈于心。感谢医院、科室、社组织和家人的支持与付出,让我能全身心投入医疗援疆的工作中。

同时,希望更多的人加入援疆的队伍中来,这里需要我们,国家需要我们。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