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04-21
记者 魏 濛
癌症,这个令人谈之色变的“杀手”,每隔一阵子就会跳出来拨动人们紧张的神经。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约312万例,每分钟就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在40岁以后癌症发病率快速上升。
2023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29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防治 全面行动——全人群 全周期 全社会”是今年宣传周主题,旨在积极倡导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并唤起全社会对癌症问题的关注。
那么,生活中我们如何正确认识癌症、积极防控癌症,主动参加防癌健康体检,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遏制癌症危害,提升全民健康水平?4月18日,盐湖区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娄婷通过详细的肿瘤防治科普讲解,带我们全面认识癌症,全周期防控癌症,全民参与防癌抗癌,提升全民的健康水平。
癌症可防可筛可治
癌症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是,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很多癌症是可以治愈的。
“癌症是可防、可筛、可治的慢性疾病。”娄婷说,大部分癌症是人体细胞在外界因素长期作用下,基因损伤和改变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复杂渐进的过程,从正常细胞发展到癌细胞通常需要十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
“癌症,可以预防。”娄婷说,相关研究显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完全治愈;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在我国实施癌症综合防治策略较早的一些地区,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呈现下降趋势。
日常中,我们可以通过“三级预防”来进行癌症的防控。娄婷介绍,癌症是一类可防可控的慢性病。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复杂渐进的过程,分为致癌、促癌、演进三个过程,通过实施癌症“三级预防”策略,可有效降低癌症的疾病负担。一级预防是对病因预防,尽量避免或减少危险因素暴露,降低癌症发病风险;二级预防是通过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高癌症治愈率和生存率,降低癌症死亡率;三级预防则是通过合理治疗和康复,缓解癌症患者症状,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癌症不会传染,但一些致癌因素是会传染的。”娄婷进一步介绍,癌症是由于自身细胞基因发生变化而产生的,是不传染的。但是,一些与癌症发生密切相关的细菌(如幽门螺杆菌)、病毒(如人乳头瘤病毒、肝炎病毒、EB病毒等)是会传染的。通过保持个人卫生和健康生活方式及接种疫苗如肝炎病毒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可以避免感染相关的细菌和病毒,从而预防癌症的发生。
早期信号不可忽视
癌症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不治之症”,其实,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因此,生活中人们一定要重视早期信号,争取早干预早受益。
癌症事实上是一种隐匿性高的慢性病,人体一般接触致癌物10年甚至更长时间后才会“量变达到质变”。娄婷说,大家若在此期间进行预防、检查、干预,是可以把体内的这些“定时炸弹”拆除的。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娄婷介绍了发现肿瘤早期信号的“五字要诀”:血、块、痛、烧、减。
不明原因出血。在很多电视剧中,往往主角鼻子、口腔一出血,就会被诊断患了白血病。这虽然是电视剧的情节,但口腔、鼻腔频繁出血,需要考虑是否患有口腔、肺部、胃部等肿瘤,需要去正规医院进行专业筛查。另外女性除了正常月经以外,人体任何一个脏器不明原因出血,并且迁延不愈,都有可能是肿瘤的早期报警信号。
不明原因鼻出血,可能是鼻咽癌、血液病等。咳血、痰中带血,排除天气干燥、牙龈出血或过劳引起的暂时性出血,可能是肺癌的表现。大便带血,不一定是痔疮,还要去医院排查结直肠癌的可能性。女性绝经后,又发现阴道出血,可能是宫颈癌的表现。
肿块经久不消。乳房、腋下肿块是乳腺癌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肿块多位于单侧乳房,双侧比较少见,而且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还会伴随着皮肤像橘皮一样的改变。30岁以上的成年人,右上腹部及上腹部触摸的时候若有包块,且质地硬、表面不平,连续观察增大趋势明显,警惕肝癌。颈部肿块要警惕鼻咽癌、甲状腺癌。下腹肿块需要警惕卵巢癌。
长期疼痛。长期持续的疼痛,也可能是癌症早期的信号。尤其是头部剧烈疼痛伴随喷射状呕吐,患者要去医院筛查脑瘤、肺癌等,或去神经内科排查脑部肿瘤,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患者若颈部疼痛、胸骨部疼痛,要警惕食管癌和贲门癌、胃癌等。
持续发烧多天。若发烧时间持续7天以上,一定要考虑感冒、肺部感染之外的疾病。尤其是发烧伴有体重下降、盗汗等,要警惕白血病、淋巴瘤、肝癌等“小坏蛋”是否来袭。
短时间内突然暴瘦。成年人尤其是中青年人,若在没有刻意减肥的情况下突然在短时间内体重明显减轻,在排除甲亢、糖尿病、结核等疾病后,有可能是消化道肿瘤、肾癌、淋巴瘤等肿瘤在作怪。肿瘤其实是个“吃货”,它会大量吞噬机体营养,以壮大自身,致使人体机器不能正常运转。
关口前移“全民防癌”
“全民防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要从根本上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仅仅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投入精力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要把肿瘤和癌症的防治关口前移,把防癌的前线推进到预防和筛查阶段。
“国内先进经验表明,采取健康教育、控烟限酒、早期筛查等积极预防措施,对于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显著效果。”娄婷说,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大部分癌症的主要风险因素,而饮食模式、饮食习惯、生活态度、行为模式等受家庭影响巨大,每个家庭都参与预防癌症具有重要的意义。远离癌症,从个人做起,从家庭做起,从全社会做起,树立正确认知,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远离致癌风险。
“除去先天性遗传病或者外界不可抗因素,大部分疾病都可以通过一些手段进行一定程度的预防,癌症也不例外。”娄婷结合临床实践,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癌症,介绍了改变一些可预防和降低癌症风险的生活方式。
严格控制体重。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资料显示,与20年前相比,我国人群的平均体重约增加了40%,癌症发病率升高了近9倍。娄婷认为,这两组数据证明了肥胖是导致癌症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合理膳食,饮食健康尤为关键。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坚持调整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可大大降低癌症风险,保持健康。
不吃发霉的食品。发霉的食品中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即便将这些食品加热也无法去除其中的黄曲霉素。人们常吃这样的食品,极易患肝癌等癌症。要少吃熏制、腌制、烤制、油炸和太烫的食品,如熏鱼、烤肉、腊肉、咸菜和火锅等这些食品会导致胃病、食管癌高发。
不酗酒不吸烟。酗酒和吸烟是诱发胃癌、肝癌、胰腺癌、肺癌、肠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多种癌症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在我国的癌症患者中,有35%以上人的癌症是由酗酒和吸烟引起的。吸烟者要戒烟,不吸烟者尽量避免二手烟、三手烟。
不长期服可致癌药物。受某些观念的影响,很多人都有不经医嘱而自行使用药物的习惯,这就大大降低了他们用药的安全性,甚至因用药不当而致癌。据调查资料显示,每年至少有20万人因用药不当而致癌。可致癌的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氨基比林、氯霉素、土霉素、利血平、硫唑嘌呤、环磷酰胺、氨甲蝶呤、苯巴比妥、异烟肼等西药以及花椒、藿香、款冬花、石菖蒲、砒石、雄黄等中药。
避免接触致癌物。已知辐射暴露和某些化学物质会导致癌症。例如,X射线、高能紫外线等电离辐射以及某些化工产品与肺癌、皮肤癌、甲状腺癌、乳腺癌和胃癌有关。人们若长期使用有毒的塑料袋,尤其是用有毒的塑料袋盛装食品,容易患肝癌、乳腺癌、卵巢癌等癌症。
晒太阳不宜太长。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很多中国居民——尤其是老年人都有长时间晒太阳的习惯,而且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涂抹防晒霜,这是导致中国皮肤癌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为此,娄婷提醒大家,每天晒太阳的时间不宜超过40分钟,而且要养成涂抹防晒霜的习惯。
不要长期熬夜。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随着电视、电脑的普及和娱乐场所的增加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大,每天熬夜,即在凌晨1点以后才睡觉的人越来越多。早在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熬夜列为容易诱发癌症的因素之一。这是因为熬夜会导致人体内褪黑色素(一种能够抑制肿瘤生长的激素的含量)减少,并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从而使人易患癌症。
癌症影响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癌症造成的疾病负担对全社会来说也十分沉重。预防癌症需要每个人、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每个人要行动起来,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