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04-07
记者 魏 濛
春风轻拂,唤醒了沉寂的万物。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不仅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变得活跃起来,传染病的发生也愈加频繁,不少人因此“中招”。
4月3日,记者从市疾控中心获悉,进入春季,冷暖交替频繁,天气忽冷忽热、昼夜温差大,正是流行性感冒、水痘、手足口病、腮腺炎、风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猩红热等常见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近期天气还会有反复的升温、降温过程,为了普及疾病预防知识,帮助广大群众了解春季常见传染病的症状及预防方法,提高居民预防和自我保健意识,健康度过春天,市疾控中心专家特别提醒应格外注意日常习惯,提前做好预防措施,谨防疾病发生。
这些传染病要当心
春季是传染病的多发和高发季。日前记者从市中心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中心城区几家医院了解到,这几天入院治疗的患者比平常有所增加了,其中患流行性感冒的占大多数,腮腺炎、风疹等传染性疾病也比其他季节发病率高。
“春季,由于天气多变,时暖时寒,风大干燥,特别容易引起流感、风疹、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时随着气温转暖,手足口病、水痘等传染病也逐渐抬头。”市中心医院预防保健科主任卫枝说,为了确保大家身体健康,在春季这几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大家要了解,也要重视。
流感 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匿的携带病毒者,传染期为一周。大多是通过空气、飞沫以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有很强的传染性,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潜伏期一天到三天,主要的症状是发热、头疼、流涕、眼干、干咳和全身肌肉关节酸疼,一般的发热是三天到五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和胃肠型流感。
风疹 它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疾病,春季高发,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源为风疹患者,包括隐性感染者(感染病毒后未发病人群),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母婴传播。感染病毒后,早期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之后面部首先出现浅红色斑丘疹,迅速遍及全身。儿童患病时通常病情轻微,孕妇患风疹则可能导致胎儿死亡或者先天性缺陷如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耳聋等,即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感染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俗称“猴儿包”,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疼痛为临床特征,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传播。多见于5岁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大多数患儿急性起病,有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可伴畏寒、咽痛、头痛、肌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症状。数小时后腮腺肿痛,逐渐明显,腮腺肿痛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局部皮肤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轻微触痛,张口、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疼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天—4天累及对侧,腮腺肿胀3天—5天到达高峰,7天—10天逐渐消退,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被累及。腮腺炎可并发脑膜炎、心肌炎、睾丸炎或卵巢炎等,少数患儿出现听力损害。
手足口病 此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严重合并症,病情进展快。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或接触病人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多数患儿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痛、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不痛、不痒、不结痂、消退后不留痕迹。部分患儿多在一周内痊愈,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2天—5天左右出现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专家提醒,当患儿出现下列表现时,应警惕为重症患儿,及时到医院就诊:持续高热、头痛、呕吐、精神反应差、嗜睡、抽搐、肢体无力、急性偏瘫、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难、心率增快、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发绀、出冷汗。
水痘 这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1岁—14岁为高发年龄。水痘传染性强,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被传染。人体感染水痘病毒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后发病。患者可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下降等症状,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损呈现由细小的红色斑丘疹→疱疹→结痂→脱痂的演变过程。皮疹先发于头皮、躯干受压部分,呈向心性分布,即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黏膜亦常受侵,见于口腔、咽部、眼结膜、外阴、肛门等处,在为期1日—6日的出疹期内皮疹相继分批出现,脱痂后不留疤痕。水疱期痛痒明显,若因挠抓继发感染时可留下轻度凹痕。
水痘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但个别患儿在病程后期可并发脑炎。
诺如病毒 人体感染诺如病毒后引起的疾病称为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诺如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日常生活接触、水源、食物、气溶胶均可感染,由于诺如病毒颗粒很小,且仅需10个—100个病毒就可致病,其发病急、传播速度快,因此在幼儿园、学校等人群集中的地方很容易引发疫情。诺如病毒潜伏期多在12小时—48小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
预防让传染病走开
春季温度变化大,忽冷忽热,被称为“百草发芽,百病发作”的季节。“此时如果没有注意日常防护,可能使自身免疫力受到影响,被这个季节高发的传染疾病‘盯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引起注意,积极预防。”卫枝提出了具体的预防措施和建议。
接种疫苗,建立免疫屏障。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就是接种疫苗。对有疫苗预防的传染病如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肺炎等,按相关接种要求及时和全程接种疫苗,可提高自身免疫。尤其对于年幼的儿童或者抵抗力差的人,接种疫苗,使身体产生病毒抗体,避免病毒感染。
开窗通风,远离人员密集区。春天里要注意空气流通,可以通过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对于教室、会议室等人员聚集的场合尤其要注意。可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进行远眺瞭望等。
补充营养,提高免疫力。通过合理膳食,增加营养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糖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食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多喝水促进新陈代谢。
加强锻炼,提高体质。除了通过饮食调理补充营养外,也要加强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通过慢跑、做操、打拳等运动,舒展筋骨,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当然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合理休息,做到生活有规律,千万不要过度疲劳,以免免疫能力下降,适得其反。
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习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减少接触传播病原的风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和病毒性腹泻传播的重要措施。比如,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要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吃带皮水果,不喝生水,不吃不清洁的食物。
总之,日常生活中,养成好的生活行为和卫生习惯,可很大程度减少春季常见传染病的发生。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