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采蘩祁祁 夙夜在公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3-03-15

□王慧

农历二月,艳阳拂照,万物滋荣,采蒿正当时。河东乡民于山前河畔、田间地头寻挖白蒿,回家择洗干净,或蒸熟食之,或晒干泡水饮之。

“白蒿”,亦称茵陈,其生长不择地力,可旱可阴,乡野之间,随处可见,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医用价值,是极接地气的“黄金”野菜。若追溯到远古时期,“白蒿”则以“蘩”的称名,彰显庄重之姿。

《说文解字》载“蘩,白蒿也”,《诗经·召南·采蘩》中记载先民寻采白蒿的情景和用途: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

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据古典诗词专家周振甫先生的《诗经译注》,此诗可翻译为:什么地方采白蒿?水边洲上和湖沼。什么地方能用到?公侯的事祭祖考。什么地方采白蒿?山涧中间能找到。什么地方能用到?公侯宫里祭祖庙。首饰佩戴得丰崇,早夜祭祀在从公。首饰佩戴得多众,祭祀完毕回家去。

关于这首诗,题解上略有分歧,但以下两处看法基本一致:

一是蘩作为祭祀之用。

《左传·隐公三年》记载:“苹蘩蕴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馐于王公。”可见蘩是用来祭祀的植物。祭祀在古代乃“国之大者”,《汉书》称:“祀,国之大事也。”《晋书》记载:“隆礼以率教,邦国之大务也。”祭祀所用的祭品,除“牺牲”外,还有粮食五谷和果品蔬菜等。《礼记·祭统》曾载:“凡天之所生,地之所长,苟可荐者,莫不咸在,示尽物也。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蘩虽是薄物,但其能够尽志表心、“昭忠信”,确实可以用来祭祀。

历代诗文中,蘩作为祭祀之用,也多有体现。唐杜牧《闻开江相国宋下世》“月落清湘棹不喧,玉杯瑶瑟奠苹蘩”;宋石孝友《洞仙歌》“事苹蘩,工翰墨,才德兼全,人总道,古今稀有”;清方文《宋遗民咏·方韶卿凤》“葬之乃祖侧,岁时荐苹蘩”等,都是用“苹蘩”来泛指祭品。

二是采蘩乃“夙夜在公”之事。

蘩作为先民重要的采摘之物,在《诗经》中曾三次出现。除了《召南·采蘩》,还有《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以及《小雅·出车》“仓庚喈喈,采蘩祁祁”。“祁祁”即众多的意思,三处诗句都表明采蘩是一项大规模的集体劳动,而《采蘩》一诗,还将先民从事这项劳动的态度写了出来,即“夙夜在公”。

蘩生长在沼、沚、涧等不甚宽敞的地方,需于杂草中寻得,小心采摘,劳作起来自然是辛苦的,但能参与祭祀这样的大事,劳动者内心又是虔敬的。且这份虔敬之心,从寻蘩到采蘩,从采蘩的过程到采蘩的目的,从采蘩的意义到采蘩的态度,都是一以贯之的。故元刘玉汝《诗缵绪》评点此诗:“前两言‘采’,以见采之勤;两言‘用’,以见用之谨,含敬意而叹咏之,末直以爱敬之意形容之。”

全诗清新而不失庄重,采摘者一边忙碌于山野,一边奔走于庙堂,山野的歌声呼应着庙堂的钟声,人心的虔敬表达着对神灵的仰止。如果说“蘩”是祭之物,“事”是祭之礼,“宫”是祭之所,那么,“夙夜在公”则是祭之心。

新时代,采蘩之劳已变为挖蒿之乐,庄重仪式已化为生活雅趣,而先民“夙夜在公”的虔敬之心、忠信之志,和国人勤政尽职、干事创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则是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