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成立家庭农场不到一年,盐湖区庄野细风家庭农场农场主感慨:

“还是干农活儿心里踏实”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03-13

本报记者 范 娜

最近,春暖花开,正是农作物春管的关键时期。在盐湖区庄野细风家庭农场,农场主陈增跃忙着给大棚冬枣浇水、控制棚内温度让枣树发芽,每天忙得不亦说乎。

盐湖区庄野细风家庭农场位于盐湖区王范乡下马村,成立于2022年5月,主要经营大棚冬枣、甜瓜、西红杮、大田杮子以及小麦等农作物。

陈增跃介绍,农场目前有8个大棚,占地18亩,其中冬枣有10亩。另外,还有10亩大田柿子和8亩小麦。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这让在外打拼多年的陈增跃看到了农业的希望。

“高中毕业后,我放过羊,当过小学老师,开过大车,办过家具厂,还打过井,现在回乡创办家庭农场,觉得还是干农活儿心里踏实。”陈增跃说,10亩枣树是承包别人的,已经有七八年的树龄。去年他连承包带建大棚,共投资了30万余元,因赶上疫情,只卖了5亩。他坚信,今年的冬枣一定能卖个好价钱。

经营作物多,占地面积又大,农场却只有陈增跃和爱人在经营。陈增跃坦言,他们能忙过来,本村村民就是他们的强大后盾。

“一般都是大棚里活比较多,有活的时候,我们就喊村民过来打工。一小时的务工费是10元—15元,一年下来每人在我家农场就能挣好几千元。村里有好几家家庭农场,村民仅在各农场大棚干活的收入就能有两三万元。”陈增跃说。

下马村有11个居民组,3000多口人,村里的主要经济作物以大棚甜瓜和西红杮为主。村民中,经营大棚的占三分之一。

“成立家庭农场,就是想起个带动作用。农场的冬枣经营得好,收入高,就能带动更多村民一起发展大棚冬枣了。”陈增跃信心满满地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