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银发族”晚年生活新方式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1-30

□景韵润

“去年,到了法定退休年龄后,我先按流程办理了退休手续,随即又被单位返聘回原岗位继续工作,可以说是无缝衔接。”新华社印务有限公司资深校对李佩琛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他的单位,有几位业务能力出众的同事也被返聘了,甚至有一位70多岁满头白发的奶奶辈老编辑,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据李佩琛介绍,返聘后他的工作没有太大的变化,仍是文稿校对为主,还在业余时间为多家报社开展培训讲座,分享一名资深校对的工作心得。“我想尽绵薄之力,帮助大家提升业务能力,也算是老有所用。”李佩琛笑着说。

提起辛苦的夜班工作,李佩琛表示并没有因年龄大了感到非常吃力。“这么多年晨昏颠倒的生活早已经习惯,功不唐捐,我积累了几十年的工作经验,轻车熟路,也还得心应手。”李佩琛信心满满地表示,退休后重返工作岗位,从体力和脑力来看,都没有大问题。

“我喜欢看书,早已把工作与兴趣融为了一体,热爱是我再就业的最大动力。”像“猫捉老鼠”一样,李佩琛把从稿件里“挑错”变成了爱好。晚上十一二点回到家,准备休息时,他还要回想总结当天的工作,觉得特别有意思。

曾被评为“新华社优秀党员”的李佩琛把工作当成一份“带着责任的乐趣”。同事有事来不了,他就马上顶上,从不抱怨“活分多了、累了”。对于他来说,“上个班、干点活是个挺快乐的事儿。”

接受返聘后,李佩琛坦言,自己反而“紧了紧扣子”。他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也对自己要求更严了。“既然重返岗位,就要把工作干到位,不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能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以前能做的工作,现在我要做得更好。”

在李佩琛看来,有就业意愿的老年人年龄不同、目的不同,就业方式也有所不同,有人是为了贴补家用,有人则是为了寻找生活的动力。但“再就业”绝不仅仅是“钱”的事,有工作的状态既服务社会,又能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一举多得,丰富老年生活。

“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我们在知识、经验、技能、资源方面都有一定优势。”李佩琛指出,适合老年人的岗位与适合年轻人的不一样,双方的择业观点也不同,老年人发挥余热和年轻人就业也并不冲突。与其说是“老年人再就业”,不如说是选择了一种新的晚年生活方式。

谈到再就业后老年人的劳动权益保障,李佩琛建议,“老年人再就业过程中一定要签订好协议,明确是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明晰责、权、利,保护好自身权益,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中国妇女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