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1-04
闻云飞 文 李殿光 画
庖丁解牛的故事,妇孺皆知。其中有个题眼,即成语“目无全牛”。《庄子·养生主》载:“始臣(庖丁)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庖丁解牛,执手操刀,游刃有余。其刀在牛的骨节筋络间穿行,挑断关节肯綮最薄弱之处,不一会儿,牛肉和牛骨就骨肉分离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很多。
首先,目无全牛指一个人的技艺高超,但是,要达此境,并非易事。没有无数次的辛苦操练和用心体会,技艺不可能达到这种炉火纯青的境界。不管是庖丁,还是“惟手熟尔”的卖油翁,抑或街边摊煎饼馃子的大妈,干起活儿来的时候,都有一种节奏感。一个人工作起来,带有节奏感,善用巧劲儿,而非手忙脚乱,顾头不顾腚,即说明此人得其门而入了;之后的操练结果,无非是快节奏还是慢节奏的问题。
第二个启示,即原文中文惠君说的话:“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庖丁解牛,遵循牛的骨骼构造之理,所以能游刃有余,事半功倍。人要养生,亦须遵循生命体休养生息的规律,顺其自然。
还有一点,引人深思,即“目无全牛”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原文载:“(解牛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解释得夸张一点,哪怕庖丁闭着眼睛分割牛身,也没有问题,因为他分解牛时,完全靠心神感觉了。这时,意至手到,心手合一,对目标物又了然于胸,所以就能指哪儿打哪儿,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今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