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运城盐湖在百万年人类史上的作用与文旅资源的开发

2022运城池盐文化旅游周池盐文化研讨会纪要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12-20

文字整理: 记者 李丹凤 陶登肖 

摄影: 本报记者 陈方斌 茹 雅

会议现场

第一部分:主旨演讲

运城盐湖在百万年人类史上、一万年文化史上的作用

赵 波

古河东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是中华文化最早结胎、发育、成长和发展的“直根”。在古河东腹地有一个被称为“盬”的运城盐池,盛产池盐,并以其特殊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构成了古老而丰富的池盐文化,继而催生出河东文化。

一、运城盐池是华夏民族生命延续的物质基础

盐是人类生存、生命繁衍所必需的物质,对人类生存和进化的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替代的。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开始对盐进行捞采、生产和开发利用。古河东地区的天然盐池走进了原始先民的视野,大量的原始先民聚集到运城盐池周围,围绕盐池生存发展、繁衍生息。据知名学者柏杨《中国人史纲》中记载:在8000年以前,运城盐池周围已形成10000个原始先民部落,他们开始食用运城盐池的食盐。

运城盐池是地球运动的产物。早在4亿年之前,这里是一片海水,造山运动使海水从这里退去。新生代初期,由于喜马拉雅运动的作用,中条山区发生大面积地层沉陷,构成运城盐池的雏形。到新生代第四纪初,新的地壳变化造成中条山北麓断裂,出现一条狭长的陷落地带,运城盐池由此形成。

在漫长的华夏文明史前时期,古河东地区是中国原始人类聚居的集中场所,沉积了极其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天然裸露于地表的河东盐池就像一个“轴心”,吸引着周围400多处的文化遗址。新、旧石器文化遗址在河东盐池周围分布广泛,代表了河东新、旧石器时代农耕文化的发展水平,更代表了华夏农耕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也证明河东盐池是华夏族生命延续的物质基础。

二、运城盐池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延续上古“轴心时代”的对策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站在践行“两山”理念的高度,把包括盐湖在内的“五湖”治理作为“十四五”聚焦建设美丽山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盐湖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契机;运城市委、市政府紧跟战略部署坚持生态优化,推动绿色发展,推动“退盐还湖”,着力打造山水相融、文旅相融的三晋明珠——“华夏母亲湖”,把运城盐湖打造成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1.延续“轴心时代”,与远古先民对话

运城盐池可以说是中华远古先祖、先民活动的“轴心”,而作为共同的华夏先祖,古河东先民本身就是对中华文明的一种最大的贡献。他们不仅仅是伟大的历史人物,也是一种文化遗产,受天下华人所敬仰。我们建立“太庙”,祭祀华胥氏、炎黄蚩、尧舜禹,使运城盐池成为天下华人祭拜先祖之地,使人们与先贤对话,和历史交流,受文化洗礼,形成寻根之旅、信仰之旅、朝圣之旅。

当下,运城盐池需要一个龙头景点带动无数个景点发展,使人们留下深厚的文化烙印,使运城盐池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推手、文旅融合的抓手和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帮手。

2.聚焦差异化,打造新品牌,建立根祖文化长廊

运城盐池跨湖大道从盐池神庙到中条山脚下,约有5公里长,是一条“盐池文旅融合根祖文化长廊”,创国内或国际文化长廊之最。我们需要聚焦差异化,打造新品牌,塑造新亮点。文旅融合既是文化项目、旅游项目、哲学项目,又是资金永续流动的项目,需要大家认同和接受,真正成为我们的信仰“圣地”,成就世界华人对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心理需求。

池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池盐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

3.“三态合一”,构建运城盐池“大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新思路

新时代、新征程,为带动“大区域”一体化高质量、高品位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期。构建“大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新思路,必须站在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大背景下,开拓大视野、创新大思维、创造大思路,利用盐湖扬帆,借势发挥。将文态、形态、业态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盐池文化集群,使运城盐池成为此生必去之地。

回归中华文化的本源,“一阴一阳之谓道”。阴是资本,阳是主导,从这两个主体去修炼、去体现、去实施。从源头上,深挖上下游产业链、上下游产品集群,改变管理模式由粗放式到精细化、由低质化到高端化,从源头定位解决资本、收入慢等问题,研究解决旅游产品综合包装,推动“大区域”文旅融合的全面发展。

  (作者系运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运城盐湖在五千年文明史上的作用

王长命

河东盐池文明,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相伴随的盐业文明。研究河东盐池文明,要基于河东盐池,又要高于河东盐池。不仅要立足于河东盐池本体,还需要与丝绸之路上的盐湖文明进行比较,乃至从世界维度看盐池,发现它的独特性,这样它的价值特性才更明显。

河东盐池对于华夏文明的贡献,考古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芮城清凉寺遗址的人群与盐池开发有特定关系;根据禹王城遗址中环形遗迹,推定“盐仓”已经出现;又释读出霸伯簋铭文中显示霸伯为周王室管理控制盐等。根据河东盐池周围的考古遗址,考古学者作了有价值的推测与论证。

作为历史学者,第一个层面谈谈盐池对于华夏文明的重要性。

首先是河东盐池进入始源神话。黄帝战蚩尤的神话,在春秋时期出土的一个“蚩尤匕”已经有相关文本记载。但宋代之后的神话文本中,出现了黄帝战蚩尤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争夺河东盐池、蚩尤血化为盐池的神话。河东盐池作为一个要素、一个情节融入黄帝战蚩尤这样的神话早期文本中,这就是河东盐池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河东盐池文明对于华夏文明的贡献。

其次是“南风歌”与盐池的对应性和唯一性。“舜有孝行,故以此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舜作《南风歌》是传说,但《南风歌》本身是真实的。河东盐池以其巨大影响力,把先民总结的利用南风产盐的经验、认知、技术,形成朴素的又富含科学性的知识体系,对接到舜与《南风歌》的框架中,稳定流传至今。

再次是官方敕封的盐神——河东盐池灵庆公(宝应灵庆)。虽然井盐有盐神女,海盐有夙沙氏,池盐有盬宗,但河东池神为官方敕封,列入国家祀典。

总之,河东盐池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在始源神话、三皇五帝德行、官方赐封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第二个层面谈谈河东盐池带来标准化和产业化的内容。

第一个是河东盐池盐晶体。由于池盐天然结晶,故被时人称之为颗盐、河东大盐。随着汉唐宋明,中原王朝疆域的拓展,丝绸之路不同地段的盐池被记录。作为盐池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盐池内结晶析出的盐。而这种盐晶体,会直接以形状类似河东盐、味道接近河东盐进行描述。这也是河东盐池对于华夏文明的贡献。

第二个是河东盐池畦晒盐田技术体系。作为当时最先进的日晒盐田产盐技术,为河东盐池原创,是河东盐池先民把农业技术和产盐技术结合的产物,它强调对自然资源、太阳能等的充分利用,更符合天人合一这样一种生产技术命名标准。这一技术体系存在西传的过程,最早是盐州乌池,后来是甘肃盐池。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技术体系随着运城盐务局技术骨干西调,传入甘肃、新疆。

第三个是我想呼吁恢复河东盐池自宋代以来的硝板晒盐技术体系。对于池盐文化,我们大都在谈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忽略了一个工业遗产。我们的硝板晒盐就是最好的工业遗产,如果能申请成功,它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而且是河东盐池先民创造性的一个生产技艺,是化工上的创举。同时,如果让人们在旅游中深度体验硝板晒盐,会真正体会到盐的复杂和动变若神的微妙。

无论神话传说,还是技术传承,我们河东盐池在中华文明传说、始源神话、孝道文化,以及我们关公文化信仰塑造过程中,有它的独特魅力、独特作用。还有它的标准化晒盐技术以及原创性的畦晒盐田技术,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发扬光大。(作者系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运城盐湖的文旅资源与开发

王冠孝

在当今文旅快速发展、文旅需求不断扩容升级的时代背景下,盐湖文旅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受发展理念、经济水平、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目前运城盐湖文旅发展仍存在文旅资源开发深度不足、文旅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生态环境质量尚需改善等问题。

一、盐湖文旅融合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是高品质文旅资源集中分布。盐湖及其周边地区自然景观优美、文旅资源分布密集。不少观赏性极强、文物价值很高、垄断性较强的高品质文旅资源,为开发文旅新产品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二是背靠文化大市,占据关公、盐湖文旅联动发展的地利。盐湖所处的运城市是文化大市,是我国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最多的地级市,具有打造全国知名乃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潜质。同时,盐湖与解州关帝祖庙、常平关帝祖祠毗邻,占据与关公文旅联动发展的地利。

三是交通便利,市场前景广阔。盐湖毗邻运城市区,交通便利。从运城乘坐高铁到西安仅需1.5小时左右,到太原仅需约2.5小时。以盐湖为中心的4小时公路交通圈内,分布有多个地级市。与运城市毗邻的陕西省、河南省等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的文旅需求逐渐扩容升级,将为盐湖文旅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前景。

四是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政策优势较为突出。运城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区域,位于太原、西安、郑州大三角经济区域的中心位置。运城文旅发展受到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关中城市群、中原经济区等多个国家战略的联合推动。

二、盐湖文旅融合发展的策略探讨

(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弘扬盐池文化

运城盐湖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展现其独特优势的最佳载体。一是以盐池禁墙、虞坂古盐道、池神庙为代表的各级文保单位,是进一步恢复盐池历史场景的重要依据,也是盐湖文旅发展的根本和基础,必须持之以恒加以保护。二是以“五步产盐法”、河东盐池文化、神话传说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延续盐池历史文脉的重要依据和提升盐湖文旅特色的重要素材,应高度重视,加大保护、传承和弘扬力度。

(二)完善文旅产品体系,提升盐湖文旅核心竞争力

文旅产品是构成文旅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元素。从文旅产品的类型、规模、结构、开发深度来看,运城盐湖文旅产品体系有待大力扩充和完善。一是恢复中禁门、禁墙、池神庙、盐池、圣惠古镇等历史场景,再现传承千年的盐池繁华盛景。二是利用全息投影、VR等技术,实现对文化资源的活态传承,提升文旅产品的娱乐性、参与性和体验性。三是加强培育新业态产品,促进文旅产业与工业、农业、体育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三)大力建设文旅设施,完善盐湖文旅产业链条

完善的文旅设施是发展文旅产业的必备条件。一是建设健身步道、室内休闲娱乐、低空旅游等休闲娱乐设施。二是建设历史文化街区、特色旅游小镇、旅游演艺场所等旅游服务设施。三是配备游客咨询中心、汽车租赁中心以及餐饮住宿中心等设施。四是完善防灾救灾、急救医疗、卫生、公安等配套设施。

(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优化盐湖文旅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盐湖水体污染治理和沿岸环境整治,将其打造成为城市景观水体。二是在适度开发盐湖南山的同时,保护好其山体植被。三是对影响盐湖景观的工厂进行关停并转。

(五)优化组合旅游线路,促进区域文旅联动发展

优化组合旅游线路是促进区域文旅联动发展、合作共赢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是加强与关帝庙景区之间的合作营销和联动发展,打造运城市文旅品牌最强组合。二是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营销和联动发展,使运城盐湖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发挥旅游集散中心功能。三是加强与西安、洛阳、咸阳等市的合作营销和联动发展,借势而为,吸引更多境内外游客。四是积极融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挥应有价值。(作者系运城学院文化旅游系教授)

运城盐湖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从5000年文明史角度看

高春平

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的山西之所以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与历史悠久、积淀丰厚的河东大地上盐池周围的芮城西侯度遗址、匼河遗址、丁村陶寺遗址密不可分的。

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文明摇篮的晋南地区孕育了我们的祖先华夏族。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先秦华夏诸部族在黄河流域的勃兴和发展、夏商周三代文明奠基的经济基础、中国商业文明的起源都和盐密切相关,都借助于河东盐池这一天然宝地。先秦典籍《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都记载有天子观盐池之事,表明上古时代统治者对河东盐池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后来的许多诸侯国和晋国霸业以及封建专制主义政体下历代王朝的兴盛衰亡,也都无一例外地依赖着河东盐湖这一千古宝池。

据《河东盐三千年》记载,从史料可考的年代算起,古代先民对河东盐池的开发利用,距今已达4000多年。其生产管理方式,从先秦两汉“天日浇晒、自然结晶生成”、两汉“盐铁官营、政府垄断”,到隋唐北宋“垦畦浇晒、集工捞采”,元代“筑运城”“建运学”,再到明代“筑禁墙”,池盐的生产、管理、缉私方式不断发展演进。历代以河东盐的产、运、销、管为主体,不同的采集工艺、流通贸易、春秋以来的盐税榷征、历代的筑堤防汛、科技进步等有关活动构成了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厚实内容。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治安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河东盐业活动的规模和影响。

盐是人类维持生命健康的日用必需品,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历代王朝兴衰。关于河东盐(湖)文明在中国经济史上的作用,择其大者可概括如下:

盐是民生日用不可或缺的维持生命与健康的生活必需品。作为稀缺资源,在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中国传统社会,唯盐不能自产。这也是封建政府一直官营官销,长期垄断盐业,老百姓粗茶淡饭、身体缺钙乏碘、营养不良的关键所在。

河东盐是封建政府财税收入的大宗。中国古代国家财政收入除田赋税粮之外,盐税就是最大的收入。由于盐属天然生成需加工的资源,所以自春秋战国以来,盐税一直是封建王朝的经济命脉、财税大宗。

河东盐是政府解决社会危机和商人发家致富的有效手法。由于盐的稀缺和产销有限性,封建时代官府往往将食盐牢牢控制在手中用于救急济危。春秋时齐国宰相管仲主张政府“取山海盐利”,即通过开发利用盐利解决富国强兵、富民足食、应对灾荒和救济鳏寡孤独类弱势群体等社会问题。《史记》记载,“晋商鼻祖”猗顿原本是鲁国一介“耕则常饥”“桑则常寒”的穷士,后经陶朱公范蠡指点到山西临猗从事畜牧养殖并经营盐池业和珠宝,成为春秋战国富埒王侯、富可敌国的一代富商。

河东盐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修建运商盐务专城(运城)的地方,开中国特色化、专业化商业城镇的先例。元明两代,随着元修盐务专城后盐业经济的发达和明政府为解决九边粮储实施开中政策,全国在河东盐池常驻经营盐业运输的商户多达500余家。元代建起盐务专城——运城,创立运学。明代创办河东书院。运城、运学、书院的创建,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河东盐业经济的发展和商贸流通的兴盛,而且带动了晋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进步。

河东盐极大地丰富发展了中国盐文化,为中华文明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河东盐文化是晋南文脉源泉之一,作为山西地域文化三晋文化的主干,河东盐文化从自然资源、生产方式、运销方法、城镇建设、管理规制、防范走私、雇佣关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盐文化,留存下了“南薰楼”《南风歌》、万历《盐池图》、清代《河东盐法志》《河东盐法备览》、民国《盐政汇编》《中国盐政沿革史》等诸多文化精品,从而更进一步坚定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增添了中华文明底色和风采。(作者系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长)

池盐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考

郝 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个“深度”,就是要在文化挖掘上有深度,在旅游内容上见深度,以此实现二者之间有机深度的融合。

运城盐湖历史久远,遗存极其丰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池盐文化。当下文旅融合的一种时尚做法就是——溯源、找魂、见生活。其中“溯源、找魂”是对文化的深度挖掘,而“见生活”则是把文化赋能于旅游产品、业态、要素、市场、价值之中,进而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就此而言,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中,池盐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和坚实的基础。

一、池盐文化之“溯源”

池盐文化中蕴含中华文明起源。运城盐池的开发利用可追溯至4600年前华夏文明史前时期。据《河东盐法备览》记载,四千多年前,远古先民就在运城盐湖发现并食用盐。盐池对增强华夏部落氏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先民的生息繁衍无疑起过重要作用。河东盐池最早形成的“盬盐文化”现象,成为中华文化起始源头的“直根”之所在。

池盐文化中蕴含山西商业的发源和肇始。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发挥运城盐池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优势,因势利导,推行“轻关、易运、通商、宽税”的经济政策,扶植、鼓励商业发展。战国时被誉为“中国商业鼻祖”的猗顿在运城从事池盐生产和贸易,成为与陶朱公齐名的巨富。宋代之后实行的“盐引制”,为商人参与盐业贸易创造了条件,形成了河东盐商,成为山西商人发展的历史机遇。明代重要的盐政制度“开中制”,使晋商由贩粮、贩盐开始累积资产,渐渐崛起于商界。

二、池盐文化之“找魂”

利民,盐池之大德。盐之于民,功埒五谷。从舜帝吟咏的《南风歌》可以看出“利民立本”的思想理念。运城盐池自然天成,利晋秦豫三省之民。

利国,河东沃饶近盬,盐池是“晋国大宝”,为国谋利,以佐国用。赵、韩、魏三家分晋之后,魏在安邑建都,运城盐池濒临京畿,成为魏国经济的主要来源。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魏献安邑之后,运城盐池又成为秦国的聚宝盆。自秦汉以来,直到隋唐,运城盐池一直是佐辅京畿的主要经济支柱。元代正式在河东盐池附近建立运城,即运盐之专城。明清时期兴盛起来的山西商人就是由经营河东盐池起家的。

三、池盐文化之“见生活”

“见生活”实质就是在深度挖掘并充分利用池盐文化“源和魂”的基础上,与旅游深度融合的一个过程。

(一)池盐文化“源”的显性表现

一是文物遗存种类繁多。盐池周边拥有众多与池盐生产、防护、运输、销售以及社会管理、精神追求相关的文物与遗产。二是文物遗存价值很高。与河东盐池直接相关的国保单位有2处、省保单位有3处、市保单位有4处,其他间接有关的文保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也有不少。三是非遗传承影响深远。由河东盐池生发的上古神话传说故事脍炙人口;河东盐池逐渐演进的生产工艺独具特色;食盐专卖制度下形成的“盐钞法”和“开中法”肇始于河东盐池,属盐业运营史上的创举和经济学上的创新。

在文旅融合发展新时期,要“让文物活起来”,使非遗资源“在提高中保护”“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大力发展“非遗+”文旅新业态。

(二)池盐文化“魂”的时代价值体现

池盐文化凸显出来的“利民、利国”核心思想无疑对华夏文明的形成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池盐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能发挥出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在新的历史阶段,旅游者更加注重在文旅消费体验过程中,不断探寻融入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记和内涵,并从中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要大力开发弘扬池盐文化新时代价值的旅游消费新产品,推动池盐文化继承和弘扬,形成高质量发展态势,以此聚集市场人气,振奋行业士气,汇聚发展动能,产生积极社会影响。

(三)池盐文化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构建

文旅融合的本质是文化和旅游通过产品融合、业态生成、要素集聚,在共同市场中实现价值耦合。

池盐文旅深度融合,需要以池盐文化核心价值共创为核心,系统内部不断进行关系协调,逐步形成紧密的价值联盟。从产品、业态、市场、要素、价值等维度出发,逐步构建起池盐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是当前推动池盐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主要路径。同时,还可以与关公文化、关公旅游相融合,形成带状连片的河东文化旅游体系。(作者系山西大学副校长)

第二部分:自由发言

卫崇文 长治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盐池为各个学科的研究者们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也给地方政府深入系统挖掘和开发地方文化品牌提供了可能。在古代,盐业是国家经济非常重要的支柱之一,也是比较稳定的税收来源,从某种意义来讲,盐业史就是税收史。其次,盐池吸引不少鸟类栖息,其发展历史也可看作一部鸟类史。要想保护和开发好盐池的旅游资源,可以邀请中国盐业协会、中国鸟业协会等行业的专家学者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去分析,为盐池发展建言献策,探讨具体实施办法,这样盐池发展包含的内容也就更丰富。

另外,我认为池盐文化要从申报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这样的高度出发,以河东盐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为龙头,把运城打造成全球驰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咸增强 河东盐文化研究所所长

我整理过不少盐湖文献,也有幸参与了河东池盐博物馆、河东池盐文化博览园等地的文字工作,希望能为文献里的盐湖“活”起来作一些贡献。

河东大地处在华夏文明发祥地的中心地带,就其盐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即可见其文化积淀之丰饶。河东盐与河东盐文化源远流长。在这里,黄帝为争夺盐与蚩尤大战浓雾中时发明了“指南车”,舜帝赞美池盐抚五弦琴吟唱《南风歌》,虞坂古道锁阳关伯乐抚摸过运盐的千里马,明清晋商凭“开中法”行商而汇通天下领过边塞盐引。

对盐湖的保护,首先要从池神庙、禁墙这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城市中关于盐文化的遗址开始,特别是关于盐商、盐化工业的一些遗迹、遗址,因为它们所蕴含的盐文化元素是运城之所以是运城的重要历史佐证,是运城特有的历史文化见证。

周 桓 天津科技大学教授 

盐是万物之用,是生命之本、文明之源。文化是根植内心的修养,是融于血液的盐。盐与人类相伴,推进了文明,造就了文化,孕育了科学。从盐的角度看历史,同样的历史能让我们领略不一样的风景。从制盐与盐化工的视角,讨论盐与人类文明、盐与政治经济、盐的科学与技术、盐与饮食文化、盐与旅游文化以及盐与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会提高人们对盐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兴趣。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都离不开盐。河东盐池是世界上最早开发的盐池及盐产地,孕育出我国上古文明的最初格局,并在之后数千年文明演进的诸多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传说蚩尤身首异处,骨化作中条山,血流入盐池成卤水,所以方有血红色盐池水的说法。后来,人们尝试从化学角度理解和解释盐池的形成与发展。因为与人类相伴,盐也是所有化工产品中历史最长的一个。随着不少科学家对运城盐池的科学研究不断深入攀升,相信其科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逐步会被更深地发掘。

王宇翔 太原师范学院讲师 

盐池史就是半部中国经济史。从经济角度来看,盐池史贯穿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盐池的资源属性也经历了从食用盐到工业盐再到旅游资源的转变。现在盐池转型的自然属性已经较为突出,但它的工业属性还需要进一步开发。盐池工业属性的发展也是盐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南风集团就是其工业属性的具体体现。在盐池工业原料的基础上诞生的南风集团,产出了全国驰名商标“奇强”的系列产品。在化身成为工业遗产后,又深挖其多元价值,体现对工业文明及其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尊重,同时将其打造成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消费应用场景等于一体的文旅新地标,这不失为既保留历史遗迹,又注入生命力、开发新功用的一种有益手段。如果妥善处置这些工业遗产并创造性再利用,定能推动文旅成功转型。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