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闻喜:聚集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11-21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近年来,闻喜县因地制宜发展设施蔬菜、中药材、山楂等特色产业,不但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更是吸引了年轻人回家种地,农业变强、农民变富、农村变美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徐徐展现。

11月16日,记者前往闻喜,走访了部分合作社、项目实施工地,探究闻喜县在发展特色产业、帮农民拓宽增收渠道的秘诀。


正在建设中的裴社镇设施蔬菜示范园区。


用好衔接资金

支持产业项目

民以食为天。各类美味的蔬菜作为食物,更是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

裴社镇从人们最需要的食物开始,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狠抓蔬菜产业发展,今年开工了设施蔬菜示范园区建设项目。

初冬时节,走进位于裴社村的设施蔬菜示范园区,一幢幢蔬菜大棚正在“孕育”着各类反季蔬菜。

“我们在园区有5个大棚,种的小乳瓜、西红柿和圣女果。”闻喜县新源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宋恩杰介绍,合作社成立4年了,一直在裴社村承包土地经营蔬菜大棚,大棚所在地被划到园区后,不但给附近村民带来了更多务工机会,也给合作社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比如园区蔬菜大批量销售的时候,我们的蔬菜能搭个顺风车,给我们省一些物流费用”。

同时,新源农牧专业合作社还在园区承包了100多亩地种植中药材,一年四季给附近村民提供务工机会。

“夏天种药材,拔草、浇地、割秧等活都需要很多人来做,村民的务工费用是一小时10元左右。冬天种大棚蔬菜,栽苗、浇水、覆膜、缠秧、摘果、包装,活比较多,村民的务工费用较高,一天80元—100元不等。”宋恩杰说,合作社在支付附近村民的务工费上,一年就要支出20万元左右。

宋恩杰说,往年,大棚蔬菜全部销往西安、郑州、太原等地,如今受疫情影响,只能在本地销售,销量不是很好。但即便如此,合作社的大棚蔬菜收入也比划到园区之前略高一些。这就是发展产业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

10月下旬,裴社镇开工了设施蔬菜示范园区建设项目,把附近的80多个大棚吸纳到了园区范围内。

裴社镇镇长周友进介绍,裴社镇设施蔬菜示范园区建设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是裴社镇的重点产业化项目,共分三期完成。第一期项目占地70余亩,建设21栋全钢架日光温室拱棚,并配套卷帘机、滴灌设施等辅助设备。该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建成,项目资金来源为财政扶贫资金。

“项目建成后,每年将销售蔬菜、瓜果1000余吨,有利于项目区农业生产向产业化、现代化、科学化和绿色无公害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全面提升全镇蔬菜的档次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并带动项目区农民种植蔬菜实现产业增值,收益提升,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还能解决脱贫户的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周友进十分憧憬地介绍道。

去年以来,闻喜县全力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管理使用,印发了《闻喜县扶贫(衔接资金)项目资产与收益分配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加强扶贫(衔接资金)项目资产的有效利用和管理。今年,整合各类涉农资金5082万元,省级衔接资金3234万元、县级财政安排资金1848万元。

同时,强化衔接资金使用,严把项目入库流程,注重公示公告,做实入库审核,项目库共有项目321个24143.67万元,其中产业发展类项目99个13908.9万元,衔接资金占比57.6%;实施项目86个9476.6748万元,用于产业发展类项目39个5301.9万元,衔接资金占比55.9%。

截至目前,全县共实施各类衔接资金项目79个8661万元,项目开工率100%,衔接资金支付率84.2%,涉及12个乡镇80个村,用于产业发展类项目38个5244万元,占比60.5%。其中投入3855万元实施了14个产业发展重点项目,有效改善了脱贫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咱家果园”车间正在加工切片山楂。记者 陈方斌 摄


强化示范创建

推进产业发展

这段时间是中药材成熟的季节,在薛店镇沟渠头村,漫山遍野、院内院外,到处都是出药材、晒药材的身影。

11月16日14时许,记者见到闻喜县旺民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锁旺时,他刚从外面收购药材回来。一见面,他就着急地说:“手边这个客商要的500吨药材还没整理出来,河南的一个客商马上又要200吨。白天老百姓在地里出药材,我们到万荣、临猗一带收购,每天晚上12点前都睡不成觉。”

沟渠头村是闻喜县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发展药材产业已有20个年头,近几年来乘着产业扶贫的东风,村里的旱地全部变成了水浇地,老百姓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日子,中药材产业发展迅猛,全村近4300亩耕地,就有4200亩种的药材,全村430户人家,家家户户都种有药材。

成立于2012年的闻喜县旺民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是村里老百姓的主心骨,解决了大家药材种、销的问题。平时,合作社会邀请专家来对村民进行药材种植培训,还带村民外出参观学习。沟渠头村的药材吸引了安徽、四川、广东等全国各地的客商前来。

“药材是3年一收获,我们村4200亩药材,每年种植1000多亩,收获1000多亩,管理1000多亩。今年行情不是很好,全村1000多亩成熟期药材给老百姓带来了六七百万元的收入,要是行情好的话能上千万元。”杨锁旺说。

村里有个年轻人小杨,从小就在县城生活,如今他父亲年纪大种不了地了,他虽然不在村里生活,但也没把家里的7亩地流转出去,而是种上了药材。今年他家的7亩地迎来了中药材大丰收。“1亩地挣了5600多元,7亩地有4万多元。”他高兴地说。

村民杨云师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家八口人在20几亩地里种药材,每年都有四五万元的收入,行情好的时候一年挣了13万元。如今,村里的新房盖好了,城里也买新房了。平常他在家附近打些零工也能挣不少钱。“不怕没文化,只要咱脚踏实地干,都能发药材钱。”他说。

“沟渠头村没有穷人,全村人在薛店镇信用社的存款有6000多万元。”沟渠头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杨锁旺颇为自豪,村里还建了个中药材加工厂,延长中药材产业链。

闻喜县强化示范创建工作,全县共有2个省级示范创建项目,薛店镇中药材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创建项目就是其中之一;共有2个市级示范创建项目,分别为东镇上镇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项目和郭家庄镇山楂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创建项目。

闻喜县乡村振兴局局长仇张太介绍,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总投资1250余万元,其中,省级衔接补助资金支持50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支持750万元;省级特色产业示范基地项目总投资200万元,省级衔接补助资金支持200万元。

目前,全县的省级示范创建项目总体实施进度为91.7%,项目资金支出392万元,吸纳周边农户1500余人次务工增收,其中脱贫劳动力200余人次。市级示范创建项目总投资200万元,市级衔接补助资金各支持100万元,项目总体实施进度70%,很好地推进了全县重点产业发展。


重视干部帮扶

壮大集体经济

最近,郭家庄镇张樊村村民王高全心情特别好,因为他家栽种的山楂迎来了收成最好的一年,挣了15万元。

张樊村自2008年开始种植山楂,当年村民自发种植了200多亩。2010年冬,闻喜县启动了山楂产业扶贫项目,2011年张樊村开始大面积种植,约有1000亩。去年11月,张樊村和附近的石键、王家庄、郑家庄,四个脱贫村合并形成了新的张樊村,现在全村的山楂种植面积已有3000余亩。

肯吃苦、头脑灵活的王高全于2011年把家里的15亩地和承包亲戚的3亩地全部种上了山楂树。同时,他还承包了几亩地种庄稼,还养殖了9头牛,用来繁殖小牛出售。

“山楂种下后,3年有收益,5年才能达丰产。今年是山楂收入最好的一年,仅山楂一项就挣了15万元。再加上养殖收入,今年家庭收入超过20万元没问题。”讲起话来的王高全喜形于色,家里就他们一家三口,孩子今年刚大学毕业。平时,家里所有的农活都是他和爱人一起干。地里活多,他们很辛苦,但回报也高,“辛辛苦苦一年就盼着收获呢”。

市检察院驻张樊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王蕊去年11月来到张樊村后,通过实地调研,联合村“两委”积极开展产业发展规划,并围绕山楂种植加工这个主导产业做好文章。

“我们通过搭建村企合作桥梁,利用多方资源发展山楂产业,满足了村里劳动力的务工需要;同时向相关职能部门争取山楂恒温库扩建的产业项目,壮大了集体经济;我们推动成立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分步分批将脱贫户纳入管理,带动群众增收,并对符合条件的农户,申请上级帮扶政策发展家庭农场,进行养殖种植。”王蕊介绍道。

今年9月份,张樊村以党支部领办的形式,按照“党群筹、企业帮、财政扶、单位联”的发展模式,由村集体、咱家果园食品有限公司和村民三方入股,成立了张樊村满堂红农业综合合作社,积极吸引村民参加合作社。合作社采用“三统一托”经营模式,即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和托管服务,经营成本更加低廉,村集体每年可收获10%的公益基金,社员可获得比土地流转租金高出三倍到四倍的收入。

“张樊村紧紧依托山楂种植这个主导产业进行规划,把做强、做优山楂产业作为发展壮大张樊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同时稳步发展玫瑰观赏加工和杜仲经济林两大亮点支撑。”王蕊介绍道。

闻喜县十分重视干部帮扶工作。在保持原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情况下,加强了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队员的日常管理,压实管理责任,落实驻村要求,明确职责任务,严格督导审核,加强后勤保障。全县52支驻村(安置点)工作队、156名驻村干部、121名乡村振兴指导员,主动履行职责,定期开展排查,扎实做到“六化十到位”。

同时,全县定期组织驻村干部参加“政策大讲堂”知识培训,已先后举办了4次全县专题培训班实现干部帮扶培训全覆盖。帮扶单位开展消费帮扶,驻村工作队帮助销售农副产品7.5万公斤,共计110万元,涉及脱贫户360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我们要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利好政策送到田间地头,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落地落实落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仇张太如是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