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好吃运城之运城美食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9-21

编者按

运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深厚的农耕文明与传统的人文精神交相辉映,培植了独树一帜的河东餐饮文化,孕育了一大批特色餐饮和美食小吃。

永济扯面、闻喜葱花饼……一道道美食背后,凸显的是一个地方的民俗风情、烹饪智慧和饮食文化。可以说,美食是深度了解一座城市的重要窗口。

由运城市商务局组织开展的“寻味河东 好吃运城”美食评选活动,推出了最具代表性的“运城美食”“运城名菜”。希望通过这一餐饭、一故事、一腔情,让天南海北的人感受到“好运之城”的文化底蕴、人文记忆和澎湃活力。

河东椒叶煎饼


煎饼既是我国的传统美食,也是一些地区的主食。它是将面粉调成糊状,再通过平底的锅具烙出来的薄饼。

有关煎饼的传说,则可追溯到三国时期。传说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初,兵少将弱,常被曹兵追杀。一次被围困在山东沂河、沭河之间,锅灶尽失,不能做饭,将士饥饿难耐。诸葛亮便让伙夫把玉米面和成糊状,放在铜锣上摊平,再置于火上烙烤,烤出香气扑鼻的薄饼。将士食后士气大振,终于杀出重围。此法传至民间,百姓便用铁鏊代替铜锣,烙出了传之后世的煎饼……

椒叶煎饼,是运城地区家家户户都爱吃的一款美食,可以做早餐,也可以凉调食用。在运城,虽然做椒叶煎饼用的工具及配方都不尽相同,但是做出来的椒叶煎饼都是个顶个的美味。刚出锅的椒叶煎饼,边缘酥脆,里面软糯,口感层次丰富,能让人吃出满满的幸福感。

芮城泡泡油糕


芮城县有一种独特的风味食品,当地人称之为“泡泡糕”,即泡泡油糕。泡泡油糕色泽黄亮,表面蓬松如轻纱。因其在油炸过程中表面起了许多鼓起来的泡泡,人们便依照它的外观起名为“泡泡糕”。

泡泡油糕曾是宫廷小吃。相传,慈禧太后路过风陵渡时,随行的御厨将泡泡油糕的制作技艺传给了当地的一个官厨,而官厨将其改良后,又将这一手艺传给了自己的徒弟。就这样代代相传,才有了现在的泡泡油糕。以前,泡泡油糕因为制作难度大、过程繁琐,会制作者寥寥无几,所以只有少数人才能吃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制作技艺有了更多的传承者,这一小吃也被更多人熟知,其独特的风味也受到大家的追捧。

芮城泡泡油糕选用的是精制小麦面粉,表层酥脆、糕质细腻、入口即化,加上特制的馅料,就形成了其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色美味。制作好的泡泡油糕,色泽黄亮,尤其是上面的泡泡,晶莹透亮,薄如蝉翼,一口咬下去,泡泡酥脆可口,内里软糯绵密,好似甜甜蜜蜜的日子。

绛州火锅

绛州火锅又称“火碗”,其以鲜而不燥、入口窜香、回味悠长而著称。

来运城,一定要尝一尝绛州火锅。与一般的川渝火锅、老北京涮锅不同,绛州火锅里的菜不是涮的,而是一层层铺在火锅中。在吃的过程中,要多次添加高汤,这样锅内的菜、肉会越煮越香,汤也越熬越浓。

大白菜铺底,一层豆腐、一层丸子、一层粉条、一层炸红薯、一层海带,把炸豆腐、五花肉片、排骨依次整齐地摆在最上层,最后将准备好的骨头汤浇在火锅里……这就是绛州火锅。火锅不断加热,汤汁会慢慢减少,旁边放一碗高汤,等吃到差不多的时候再添加进去。老汤溅到火锅上,发出“滋滋”的响声,就两个字——舒服。

荣河蒸菜


在运城,说起荣河蒸菜,那是家喻户晓。荣河蒸菜,又叫猪肉拌菜,有着“后土娘娘蒸菜”的传说。

相传西汉时期,汉武帝在祭祀后土途中,因天旱水浅,龙舟受阻,饥饿之时,曾食用过一农妇蒸制的一笼野菜,感觉甚为美味,便对此味道念念不忘。传说此妇人是后土娘娘幻化,“后土娘娘蒸菜”便由此而得名。

荣河蒸菜作为万荣县普通家庭较为常见的一种地方风味美食,也是招待客人的特色饭菜。每逢亲朋来访、贵宾临门,主妇们定会蒸一笼热腾腾、香喷喷的蒸菜招待客人。

作为待客名菜,荣河蒸菜的传统做法是将野菜(如白蒿、荠菜等)、野花(洋槐花等)或蔬菜(如韭菜、豆角等),淘洗干净,拌以面粉,盛于大箅之上,再覆以特制的五花肉,上笼大火蒸半个小时。出笼后,趁热连箅端上餐桌,再浇上一碗红油蒜辣子,一家人陪同客人围而食之。

这些年来,根据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当地人将过去用大锅蒸一大箅子的做法,改成了小笼的精致蒸法和单独成盘蒸法,并且把蒸菜的品种做了更多创新,成功使这一寻常农家小吃走进了高档饭店宴席,摆上了大型超市柜台。如今,荣河蒸菜已成为当地一张独特的餐饮名片。

河东软麻花

运城人对美食的追求不遗余力,光是油炸面点就演化出了一整套饮食谱系:油条、麻叶、油饼、油馍……而麻花,无疑是它们中的出色典范。

在运城,麻花不仅是美味的日常零食,更是与众不同的特色主食。炸好的麻花色泽金黄、外酥里嫩,咬上一口满嘴香。

麻花看似简单,做起来难。做不好的麻花,就像没蒸熟的馒头,色、香、味、形俱损;只有搓到位、发酵好、油温适合、捞得及时,做出的麻花吃起来才会唇齿留香。

区别于硬麻花的酥脆爽口,河东软麻花松软香嫩有嚼劲,讲究的是现炸现吃。炸制好的软麻花,香气扑鼻,忍不住咬上一大口,松松软软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若是再配上一碟萝卜丝或霸王菜,与朋友且吃且聊,将更加惬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稷山是农业始祖后稷的家乡,独特的“五谷”孕育了传统风味面食小吃——稷山饼子。稷山饼子色泽黄亮、层次鲜明,越嚼越香。

稷山半圆饼

最早的稷山饼子都是用焦炭烤制的,有种独特的炭火香味,所以才叫火烧。焦炭烤制很考验手艺师傅对火候的掌控功力。近几年,稷山饼子行业经营提升改造,将过去焦炭烘烤的做法改为更加环保的烤炉烤制,火候的控制更好掌握,饼子表面受热更加均匀。

新鲜出炉的饼子冒着热气,融麦面香、芝麻香、葱香、油香于一身。未入口,先觉香气扑鼻。品上一口,表皮松脆、内质软糯、咸淡适中、鲜香满口,真不愧为色、香、味俱佳的晋南风味名吃。将饼子掰开夹上葱炒辣子、卤肉、咸菜等,那就更加美味了,无愧于“运城汉堡”的美称。

平陆油泼面

平陆油泼面全国随处可见,可要说最正宗的味道,肯定还是在运城。和面的技术、煮面的时长,以及油温的掌控,都在积年累月中深深地刻在河东人的记忆中,浓缩在那一碗飘香的油泼面里。

平陆油泼面作为地方性特色美食,是在吸收河南烩面、陕西油泼辣子面等传统面食特点的基础上,创新制作的一道更适合当地群众口味的风味面食。

平陆油泼面选用的是平陆优质面粉和肉质鲜嫩的牛肉。面条平铺在牛肉上,再放上运城当地的红辣椒面,最后将烧热的油泼上,顿时热油沸腾,满碗红光,香味十足。食客大快朵颐之后,再来一碗面汤,人世间最真实的幸福与温暖,大概便是这碗平淡的面条。

永济扯面

对晋南人来说,没有面食是万万不行的。因地域关系,运城人对永济扯面情有独钟,不仅大街小巷都有扯面店,市民在家中也经常做。

永济扯面一般都是现点现扯,不仅速度很快,而且价格还不贵。它的特点在于面宽且长、薄而透亮,入口却不失筋道。

清汤浮绿叶,碗底沉白面,辣椒油自行添加,单单是色泽和香味就让人难以自拔。一碗入口,葱花的香味包裹着筋道的白面,再喝口酸爽的汤,岂是一个“美”字了得。

对于爱吃面食的山西人来说,扯面是再普通不过的一道面食,不需要太多的配料和繁琐的制作方法。但永济人却是用最地道的食材和最简单的做法,调制出了独特味道的酸汤扯面,将永济人的勤奋、智慧体现在这一碗碗的扯面中。

油泼凉粉

凉粉作为一种小吃,通常是将红薯淀粉、土豆淀粉或豌豆淀粉加入适量清水稀释成糊状,煮熟冷凝成块而制成的。用淀粉加工制作的凉粉,含有多种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够减少食物脂肪和胆固醇的吸收,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凉粉的吃法不外乎两种,凉拌或煎炒。夏季冷食,有消暑解渴之功;冬季拌入辣椒热食,则有祛寒暖胃之效。

油泼凉粉作为河东地方特色小吃,软韧滑爽、口感适中,更能赢得当地人的喜爱。

油泼凉粉是煎炒凉粉的一种吃法,其主要做法是当锅内油烧至七成热时,放入切好的凉粉片,用小火慢煎,加入食盐、生抽等调味。煎好后盛入提前烤热的石板上,再浇上捣好的蒜泥。一道软香鲜嫩、蒜香浓郁的油泼凉粉便制作完成。

闻喜葱花饼

在运城,要品尝正宗的河东味道,那就不能不提一道享誉三晋的美食——闻喜葱花饼。闻喜葱花饼色泽金黄、饼皮酥脆、外焦里嫩、层次分明、口感筋道,与山西刀削面、平遥牛肉等齐名。

相传,闻喜葱花饼起源于明代。当时,闻喜县衙门口有一家小吃铺,其掌柜运用特殊手艺做出的烤饼,层多且薄、皮脆酥香、余味悠长,深受当地人和过往客商的青睐。后来,清朝京官闻喜仪张人杨深秀带领炊饼师傅进京献技,一举得名,闻喜葱花饼遂闻名四方。

小小葱花饼虽食材普通,却蕴含着数百年来人们对面食文化的别样追求。如今,美味酥脆的葱花饼不仅在晋南饼子中独树一帜,更成为三晋风味的独特代表。

刚出炉的葱花饼,热气腾腾、酥脆掉渣、葱香四溢,就着小菜,再来一碗汤,元气满满的一天便开始了。干烧黄河鲤鱼

百花扒猴头

猴头菇作为一种药食两用的菌类,是中国传统的名贵菜肴,与鱼翅、燕窝、熊掌被誉为“四大名菜”,有着“山珍猴头、海味燕窝”的美誉。

猴头菇菌肉鲜嫩,有“素中荤”之称,是不可多得的好食材。

山西境内所产猴头菇中,以运城垣曲县最为出名,被称为“垣曲猴头”。垣曲猴头个头肥大、绒毛光泽好、气味芳香、肉质肥厚,十分滋补。因此,在垣曲当地,盛产猴头菇的山,被称为“猴头山”。

“百花扒猴头”这道经典名吃,便是以垣曲中条山上的野生猴头菇为主料,辅以优质鱼肉烹制而成。此菜在造型上,用菌片、鸡胸肉、五花肉拼摆成“猴头”造型,再用鱼茸点缀10朵小花,争奇斗艳,好似顽猴在百花园中嬉戏,别有情趣。

菌片软嫩滑爽、香醇味美,鱼茸质感细腻、鲜香十足,“百花扒猴头”整道菜以蒸为主,最大程度保留了食材的营养,色香味俱全,老少皆宜,绝对让你回味无穷。

河东过油肉

过油肉作为山西名菜之一,原是官府中的一道名吃,后来传到太原一带民间,再逐渐传播至山西各地餐馆。当年备尝颠簸劳顿、饥饱无着20多天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进入山西后,一盘过油肉上桌,色香味顿时刺激到慈禧的味蕾,她尝了一块肉,即大呼好吃。之后,从忻州到太原再到晋南,这一路上,慈禧太后每餐点名要吃过油肉。后来,慈禧太后回宫,过油肉在清宫中进一步改进成为“四大抓炒”之一。

河东过油肉经过历代厨师的改进,已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色泽金黄鲜艳、味道咸鲜的河东过油肉,从选料到刀工、从腌浸到烹制,特别是在调味料的运用上,都有它的独到之处,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特色。肉经过上浆、划油、调味,最后呈金黄色,辅以绿色的菠菜梗、淡黄色的玉兰片等,更加悦目,也使菜肴的营养更加全面合理。

河东香酥鸡

“南有叫花鸡,北有香酥鸡。”鸡作为餐桌上的传统肉食,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关于鸡的做法有几百种,香酥鸡也算是其中比较有特色的。

古河东产盐,相传每年都有好多铲盐工在盐池做工。铲盐十分辛苦,铲盐工为了犒劳自己,将鸡裹面油炸,遂出现香酥鸡。香酥鸡香酥可口,富有营养,裹面油炸,利于保存,于是慢慢流传下来,成为河东一道美食。

如今,河东的香酥鸡首选散养一年以上的公鸡,经过“先卤后炸”,口感不柴,且余味绵长,盛盘更是色泽黄亮、外酥里嫩,再配上葱丝和“灵魂蘸料”——椒盐,完全可以征服人们的味蕾。

俗话说,“无鱼不成宴,无鲤不成席”。黄河鲤鱼作为最能代表运城文化的特色美食之一,是人们逢年过节、宴请宾朋、寿诞嫁娶、款待亲人的必备佳肴。

干烧黄河鲤鱼

“黄河之鲤,肥美甲天下。”黄河鲤鱼肉质肥厚、肉味纯正、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故名冠古今。较之其他鲤鱼,黄河鲤鱼赤尾金鳞,尤其头上两条触须,格外惹人注目,故而又有“黄河金丝鲤鱼”的雅称。

提起黄河鲤鱼,人们会想到各类美味做法,或清蒸、或干烧、或糖醋……其中,干烧黄河鲤鱼口感最佳。

干烧黄河鲤鱼,菜品色泽红亮,味道浓香醇厚,好似一件艺术品。夹起一块鱼肉,裹上适量的汤汁,放入口中,浓郁的香味在口中蔓延开来,细细咀嚼,鱼肉自带的鲜美在唇齿间慢慢散开,回味悠长。

中国古书中很早就有关于海参的记载。三国时期的《临海水土异物志》记载,海参“正黑,如小儿臂大,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

油泼海参

海参营养价值高,自古以来就是上等的滋补佳品,其与人参、燕窝、鱼翅等齐名。

海参不仅是珍贵的食品,也是名贵的药材。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海参,味甘咸,补肾,益精髓,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

海参的吃法,可谓五花八门。炸、煎、炒、蒸、煮等皆适于海参。在注重饮食文化的河东地区,海参也有别致的吃法——油泼。

海参用水泡发后,与葱段大火爆炒盛盘,倒入红辣椒面,用滚烫的热油一泼。顿时,一阵“嗞啦”声迅速入耳,海参独有的香气迎面扑来。

热油一泼,让营养丰富的海参,吃起来更加味美爽口。

干炸佛手

“包子好吃不在褶上,饺子好吃不在皮上”,说的正是馅料的重要性。但肉馅的吃法可不止包包子、包饺子!鸡蛋饼裹上肉馅,炸成“佛手”样,好吃又好看。

干炸佛手是以猪肉沫为主料的一道色香味美的传统名菜。猪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铁等成分,且纤维较为细软,结缔组织较少,肌肉组织中含有较多的肌间脂肪,因此,经过烹调加工后,味道特别鲜美。

据说,干炸佛手是清朝时期从御膳房流传到民间的,已有数百年历史。“佛手”取自“福寿”谐音,因而干炸佛手是一道有着美好寓意的吉祥菜。

干炸佛手,并不是真的炸“佛手”,而是用鸡蛋饼裹着肉馅,切成“佛手”状炸制而成。炸好的“佛手”外酥里嫩、咸香适口,再配上椒盐,味道绝了。

生汆丸子汤

汆(cuān),一种烹饪方法,是把食物放到沸水中煮一下,这样做能够保持食物的新鲜和营养。生汆丸子汤属于晋菜系的一种,汤汁清亮味鲜,丸子色白软嫩,清淡爽口,是一道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

据说,这道菜和清代著名将领年羹尧有关。年羹尧非常讲究饮食。他任川陕总督时,主持河东盐政。永济有一个姚姓老头,擅长做生汆丸子汤,年羹尧吃后非常满意,时不时用这道汤设宴招侍同僚。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慈禧带着光绪及文武大臣仓皇逃往西安。途经运城时,河东道台设宴款待,慈禧品尝后对生汆丸子汤大赞,以至于回京后念念不忘,特调姚老头的曾孙进宫,专门制作这道汤。

生汆丸子经过烹调,再配上木耳、菠菜等营养菜品,口口都透着鲜香。因而这道特色美食,不仅博得了川陕总督的喜爱、赢得了慈禧太后的赏识,在河东民间更是广为流传。

河东风葫芦

风葫芦是用面粉、糖、油制成的一道小吃,是一道河东特色菜,更是运城人逢年过节、红白事必备的看家菜。其中间空心,吃起来有一股风从里面“窜”出来,这才名曰风葫芦。

风葫芦圆圆的外形有着团圆、甜蜜、幸福的寓意,其外焦里嫩,吃起来回味悠长、唇齿留香。

风葫芦,又名油葫芦或凤葫芦,其历史可追溯到晚清末年。相传,慈禧当年逃至河东境内,当地官员安排慈禧的饮食起居。河东以面食见长,当地官员便进献风葫芦。由于风葫芦香甜可口,吃起来有点像满族食品“萨其马”,慈禧大喜,问此为何物?当地官员取吉祥之意,说此乃“凤葫芦”。葫芦,有吉祥之意;凤,则象征慈禧身份。

后来,人们口口相传,凤葫芦也就演变成了今天的风葫芦。

汽锅羊肉

冬日里,人们就好一口滋补汤。在运城人的心中,羊肉,一定是冬天必吃的一道食材。将羊肉浓缩成一锅浓郁鲜香的汤,清香味美,食后回味无穷,既缓解了疲惫,也温暖了肠胃。

汽锅羊肉讲究的是原汁原味,配料无需过多。羊肉肉质鲜美,香而不膻,吃一次,绝对是你忘不了的味道。

汽锅羊肉的做法是将洗净的新鲜羊肉块连同葱、姜等一起放入汽锅中,再把汽锅放到其他锅里开旺火蒸,最后,去掉葱姜等除腥调味料,放入胡椒、香菜即可。

由于汽锅羊肉是蒸煮烹饪,所以羊汤完美地保留了羊肉的鲜美。

汽锅羊肉确实美味,但爱吃的河东人没有因此停下追寻美食的脚步。慢慢地,人们觉得单纯的煮羊肉似乎还差点儿意思,于是便把这道菜往养生方面发展。注重养生的人开始往汽锅羊肉里添加药材一同炖煮,比如红枣、党参、枸杞、人参等,使其营养更丰富,更具滋补功效。

稷山瓤菜

瓤菜是稷山县的一道传统佳肴,常在宴席上用来做汤。汤清见底,切片的瓤菜如“金钱”一般浮在汤上,金黄的蛋皮裹着乳白的瓤,红绿点缀其间,煞是好看,且口感香而不腻,后味浓郁绵长。

瓤菜起源于清朝末年,起初只是在宫廷和官宦人家宴席使用,后传入民间。因工艺繁杂,曾一度绝迹。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当地的厨师精心研习,瓤菜再度在稷山及周边县市的饭店和平民宴席中出现,且受到当地百姓喜爱。在一些文书资料中,稷山瓤菜也被称为稷山“酿菜”。

关于瓤菜,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古时,有一对结拜兄弟,一个爱吃猪肉,一个爱吃鸡肉。一日,两人到一家酒楼吃饭,与大厨商量,是否可以把两人爱吃的猪肉和鸡肉融在一起做成一道菜。厨师稍加考虑,便制成了瓤菜。所以,当地人常说“吃肉不见肉,吃着像是素;香滑又嫩口,活像龙凤肉”。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