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5-05
□郭竹爱
那天上午大约11点的样子,孩子他爸看手机,发现有镇上圆通快递店发来的一条信息:来本店取快递。
我和他爸思前想后,我家一来没有远方亲戚,二来没外地朋友,怎么也想不出来,到底是谁发来的快递?
与快递店通了电话,问是不是发错了?结果快递店回电话说,千真万确是给我家发的快递,让我们下午去取。我心里直犯嘀咕,怎么想也想不出来发快递的人。
下午3点多,我们去了趟镇上,取回了一包东西,迫不及待想拆开看个究竟。快递从外表看好似个盒子,但裹得挺严实,用胶带缠了一层又一层。
他爸说,没戴眼镜,看不清上面的字,回到家里戴上眼镜仔细一看,收件人是他爸的姓名,邮者是李新民,来自永济市。我忽然想起去年从儿子那儿拿回的两本《杂碎》书籍,作者好像就叫李新民。我便问:是不是咱看的那本上面写着《英娃》的书的作家。他爸说咱又不认识人家,况且连面都没见过,人家给咱发什么快递?再说这快递包得一层又一层,好像秦腔戏《拾黄金》里的黄金包一样,里边是什么,咱还不知道。
于是,我小心地一层一层拆开快递包,果真是李新民老师寄的书。他这种认真的态度,让我们甚是感念。
他爸按包裹上的电话号码打了过去,李老师说他和王思恭老师很熟悉,听说我们爱看书,就把他经过一年修改,重新出版的《杂碎》三本寄给我们。他还说:原来的《杂碎》分上下两本,如果打60分,现在改后可打80分,并希望我们能给以批评、指正。天哪,我们可是地地道道的老农民,虽平时喜欢看书,可真没什么文化,只是看看故事而已,至于批评、指正根本没那水平,只能仔细拜读,从中吸取营养。
李新民老师的《杂碎》分三本,没想到一看,便被书中一个个精彩的片段牢牢吸引,特别是最后一文《英娃》,字里行间表达了妻子不幸病逝后作者的伤恸,以及他对妻子的深切怀念、刻骨铭心的爱,看得我心中酸楚,热泪流淌。虽然之前也看过不少书,可都没有李老师的《英娃》情真意切。
俗话说:情不真淡如水,我不懂写作的门道,可我觉得能牵动读者心的就是好作品。
当看到作家写的送葬队伍从村子中间通过,将近二里长的大巷里挤满了人。走在前面的乐队吹打着,紧挨乐队的是用鲜花扎成的花圈,孝子不多,哭声一片,灵柩被乡亲们用肩膀扛着,送葬的人群踏着大雪消融后的泥泞路面,踮步而行。巷道边,袖手而立的老弱妇孺中不时发出阵阵唏嘘声……让人好似身临其境。
晋南风俗,在外去世的人是不允许进村的,只能直接抬到墓地下葬,而乡亲们却对随夫离村多年的英娃破了例:一是必须从村中间通过;二是用肩膀扛抬;三是专门组织了乐队;四是帮忙人坚决不吃饭。这几点足以显示乡亲们对英娃葬礼的尊重。哭声一片的孝子,送葬的父老乡亲踏着大雪消融后泥泞的路面……生动的描写,一幅真切感人的送葬画面,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透过悲哀伤恸,不禁想到隆重送葬后面的深层次原因。
如果英娃生前不尊老、不敬老、不贤惠、不孝顺、不勤俭持家、不和睦邻里,能享受这样的破例厚待吗?如果英娃对小辈不慈爱、不关心、不照顾、不付出,孝子们能哭声一片吗?推而论之,如果在外打拼多年、享有声名的李新民老师,不和乡亲们保持着血肉联系,变得疏远而趾高气扬,乡亲们能厚待他的亡妻吗?
能把淳厚浓烈的乡情、感人至深的友情、催人泪下的亲情、生死相依的爱情和妻子病故之后备享哀荣的感人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彰显了作者对爱妻的一往情深,让人回味无穷,令人感动非常。
文如其人。我没有见过李新民先生,但从他的书来看,其人真挚、坦诚、重情重义,他的文章不仅感人,而且能给人启迪与指引,虽书名《杂碎》听来比较低调,但书中的内容却一点不杂不碎,是沉甸甸的好文章。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