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3-23
李则宣 黄任之
5岁的苏尼在幼儿园被孤立了。因为太爱向老师打小报告,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她,给她取了一个“叛徒”的外号,还联合起来不和她说话、玩游戏。苏尼在幼儿园独来独往,生气之余,她就更喜欢抓别人的“小辫子”。直到老师发现苏尼每天多次来告状,与家长反馈,爸爸妈妈才清楚,苏尼在幼儿园的处境很不乐观,需要家长的介入。
A小孩爱告状是天性
家有孩子的成年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很多孩子特别喜欢跑过来告状:谁偷吃了零食,谁把谁打哭了……事情不大,但孩子们很热心,抢着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这些孩子们表情严肃,语气很夸张,带着一点惊讶和正义感。
为什么孩子喜欢向大人告状?
一是孩子对权威的信赖和服从
幼儿和小学儿童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他们对外部环境的评价主要依靠成人(包括老师和家长),对权威有一种不加怀疑的信任和认同,听从权威话语,遵守纪律,执行要求。这种心理倾向,使得他们会对一切违反规定的行为特别敏感。
二是孩子的道德价值观不成熟
低年龄段的孩子对道德内涵的看法比较单一,非黑即白,他们无法理解道德价值观内容的复杂性可根据具体情境而变化。他们将成人的价值观作为行为参照,严格执行,同时喜欢寻找同龄人的过失,不允许别人有丝毫的偏差。
三是孩子的自我表现
孩子从家庭转向了更大空间的幼儿园或小学,脱离了家的庇护,他们为了避免陷入孤独和不被关注,渴望得到老师的喜爱和同学的欣赏,可能会通过向老师告状或泄露别人的秘密来赢取别人的注意。
四是孩子之间存在的心理冲突
有些孩子会喜欢盯着别人的一举一动,然后把其中有过失的行为记下来,作为威胁,这可能会引发更多冲突。比如,两个孩子打过架,一方怀有报复的念头,“我让老师来收拾你”;一个孩子可能嫉妒另一个孩子在某些方面有优势,希望借助他人来灭一下对方的气焰;孩子之间还可能为了比谁更淘气,相互揭发别人。
B孩子告状,会导致社交困难
喜欢告状是孩子常见的行为,但如果不加引导,这种行为是有很大隐患的,会引发孩子间的不信任感。
告状会让被告的孩子不能随时自由行动,总感觉有人在暗中监视自己,不小心犯错了,就会被报告给大人,招致老师和家长的异样眼神、批评或惩罚。这种不确定感,让孩子没有办法安心做自己,精神压力很大。
告状的孩子其实过得也不好:一方面,他把关注点放在别人身上,过分注意他人的一举一动;另一方面,自己也必须很小心不出错,避免被人反抓。因为喜欢告状,经常会被同龄孩子歧视或孤立,缺少友谊和关心,有时还会被不耐烦的成年人讨厌。
更可怕的是,如果一个群体有一个甚至几个告状者,那整个群体就会受不安全气氛的影响,彼此相互怀疑,人际关系变得僵硬、冷漠和戒备。在这种环境下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低,自我边界明显,讨厌别人靠近。
C家长如何面对这样的孩子?
第一要把握好孩子告状的度,理性分析 家长不要被孩子的行为牵着鼻子走。如果是别人家孩子来告状,家长可以笑眯眯地听完并表示“我知道了”。然后,把孩子叫过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鼓励孩子说出真相和感受。如果是不大的过错,家长讲清楚道理,让孩子明白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是较大的过失,家长应该阐明利害,让孩子纠正错误;如果是自家孩子爱告状,家长既不要表扬也不要批评,而应温和地提示:“以后,先不要着急告诉其他人,给小伙伴一个改错的机会。”千万不要怂恿孩子继续告状,用粗鲁的态度指责孩子。
第二智慧地回应对孩子爱告状的动机 对于孩子喜欢告状,渴望成人给予正面表扬的心理需求,家长需意识到,孩子来告诉你,他想成为一个乖小孩,所以不会像某某那样犯错误。孩子因为严守规则,所以会对一切违规的行为无法容忍,需要找一个成年人来做裁决,证明自己遵守规则是正常的,应该得到认可。
家长可以这样回应:我知道你守规则没犯错,我很高兴,你记住了我说的道理。当然,某某也许还不知道这些,所以做错了。下次,你可以悄悄地告诉他,让他知道这一点,好不好?
第三教会孩子包容别人的过失 家长要意识到,喜欢告状可能暴露出孩子的性格缺陷。如果孩子上初中了,依然喜欢告状,说明他们形成了挑剔别人、想要惩罚别人的尖锐性格,这是一种过度追求无暇的道德认知。
家长从幼儿期起,就需要引导孩子去包容他人的小过失和小缺点,让他们学会共情,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难处和局限,同时看到自己犯错后的难堪和焦灼,成为具有一定接纳力的宽厚孩子,忽视别人无伤大雅的错误,成为人群中更受欢迎的个体。
(《大众卫生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