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3-09
张蕊
“内热”是很多孩子常见病的根源,尤其是一些不断反复的疾患,大多是“内热”引起的。中医理论认为,孩子尤其是婴幼儿是“纯阳之体”,生命力旺盛。那么小儿“内热”从何而来,又有哪些表现?
小儿脾常不足,很多因素都会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加之现在孩子喜欢吃油腻、甜味等食物,非常难消化,从而导致积滞,蕴而生热。这种情况多表现为腹胀、厌食、手足心热、心烦易怒、夜睡易醒、自汗盗汗、好翻动、蹬被、大便臭秽等。
小儿肺常不足,热病后余邪未清,内热久蕴于肺,一旦外邪侵袭,新感易发,留邪内发,易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等呼吸道疾病。
小儿心常有余,心气旺盛,肾阴不足,心火易炎,容易出现口腔方面的问题,比如,动不动就口腔溃疡、反复感染疱疹性口炎等;心火旺的孩子易出现心烦易怒、狂躁好动等。
小儿肝常有余,开窍于目,导致孩子眼屎多或出现眼睛红肿等急性结膜炎症状。同时,肝具有升发疏泄全身气机的功能,肝阳亢盛的孩子还有性情急躁、容易发怒等表现。
由此可见,造成小儿“内热”的原因很多,建议家长朋友们平时要给孩子做好预防保健工作。
孩子饮食宜定时定量,不能过饥过饱,不宜过食生冷、肥甘油腻之品,应选择易消化和富有营养的食物,多吃些新鲜蔬果,纠正偏食、吃零食等不良习惯。平时也可多给孩子揉揉肚,建议顺时针摩腹,这样做可以加快胃肠蠕动,利于大便排出。
俗话说,“欲得小儿安,三分饥与寒”,不要给孩子穿太多,但要注意少穿的同时应做到“背暖”“肚暖”“足暖”,以固护阳气。
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大便的情况(大便干或臭秽黏腻)、小便的颜色(尿黄)、舌质舌苔变化(舌质红,苔黄)、口唇颜色(口唇色红)、口气变化(尤其是晨起口气明显)、饮食情况(食欲)等,及时发现孩子是否存在内热的情况,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山西妇女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