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3-09
有些家长觉得很欣慰,养了一个特别懂事的孩子,省事省心。这类孩子会主动站在家长的立场想问题:对着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会哭闹着向父母索求,反而会压制自己的欲望,开启自动劝说模式:太贵了,爸爸妈妈可能会破费;买了玩一下可能就不喜欢了,不值得买。他们去别人家里做客,会主动保持礼貌,即使是不喜欢的食物,他们也会乖巧地吃下,并对主人表示恰当的感谢。
成年人称赞这种孩子,总是说:“真懂事!”这种赞许行为会给孩子一种暗示:好像学会了成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去社交,才是一个好孩子的重要标准。
李则宣 黄任之
家长希望孩子懂事,其实是希望孩子尽可能地理解自己,并按自己的期待行事。这样的孩子具备以下特点:善于察言观色,嘴甜会讨好成人。他们不会从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出发,而是快速揣测成人的心意,观察成人的面部表情,随时修改自己的态度来迎合,尽量让更多的人满意。这样的孩子自然会成为成人口头的最优小孩。然而,懂事小孩的成熟和稳重,背后堆积着大量的委屈和不快乐。他们的懂事,也许并不是好事,这是心理发育的拔苗助长,是成人对孩子的心理剥削。
A 懂事孩子是怎样形成的?
孩子懂事不是天生的,他们都是被不如意的生活推着,提前成长了。有的家庭孩子多,家长会不加考虑地让前面的孩子承担起长兄长姐的责任;有的家庭缺少父亲或母亲,孩子被动担任照顾其他家庭成员的责任;有的家庭父母懒惰,名义上是把孩子当朋友,实际上是让孩子野蛮生长;还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苛求,要求孩子像小大人一样……种种不利的家庭处境,让孩子慢慢丢掉了任性和天真,他们变得像成人一样通盘考虑,学会了担当。他们努力让大人高兴,却没有勇气表现自己实际上是一个孩子,需要长辈更多的呵护、宽容和爱,而是害怕自己的不成熟行为,会让父母不高兴、不喜欢。
很多父母在接纳孩子方面,是有着条件附加的,那就是你满足我的标准,我就喜欢你;否则我就不喜欢你了。两者之间,是没有可以调和的中间道路,孩子必须选一个。要么是懂事赢得父母的喜爱,要么是按照自己的心意活着,失去父母的喜爱。大部分孩子虽然也想被父母喜爱,但他们最终会觉得难度大而最终放弃;但仍有少数的孩子,恐惧失去父母的庇护和喜爱,会竭力做到让父母觉得他们懂事。只有懂事才可以得到父母的注意和赞许。
这种家庭教育的反复渗透下,孩子发现与强大的父母抗争是很难的,不但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反而会恶化亲子关系,诱发更多的烦恼、紧张、恐慌和迷茫的情绪。父母不会让步,最终只能是孩子学着跟着父母走。为了不被父母抛弃,他们学会了让出自己做小孩子的权利,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按照父母的情绪和心意来做事。懂事成了他们在家庭里的护身符,讨好别人成了他们下意识的反应。
B 如何抚慰这些过早失去童年的懂事小孩?
对懂事的小孩,成人需警惕,并深刻认识到:养育孩子需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不能按照父母的偏好和主观意志。
第一、家长要积极学习,需要重新评估自己的孩子 家长需要认识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自家孩子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需求,是否符合同类儿童的发展特点。如果自家孩子与其他儿童无明显差异,说明发育正常无需担心;如果孩子的表现过度成熟,则说明孩子心理年龄超越了生理年龄,两者发展严重不同步,孩子出现了不正常的早熟。
第二、家长要反思自己的性格缺陷和教养不当 孩子的懂事,并不是他真的应做到不闹不吵、乖巧无欲。有责任的家长需深刻认识自己,积极修正自身缺点,努力学习科学的养育方法,才能逐步降低对懂事小孩的心灵束缚和消极影响。
第三、懂事小孩需要接受专业的新理论辅导 如果家长不积极成长,改变家庭气氛,甚至继续让孩子更加懂事。这种情况下,孩子就需要做专业的心理辅导,来疗愈内在的心理创伤。专业辅导人员会引导孩子认识到,懂事并不是获取父母之爱的必要条件,父母原本应该无条件接纳自己的孩子,孩子有权利犯错、拒绝那些不属于自己的额外义务。
第四、懂事孩子成年后,要主动改变这种懂事的行为模式 当孩子成年后才意识到过早懂事是一种伤害,却因为心理惯性,很难切断这种为人过度付出、不顾及自己真实感受的非健康模式。他们以为为人着想多一点、付出多一点,就能换取对方对自己爱得多一点。但这种单向付出并没有激发对方的共情,这会让懂事小孩内心很不平衡,有一种被过度侵占,但又不知道该如何斩断这种错误模式。他们需要放弃从父母听来的错误理念,学着去自我关怀。他们需要更多地倾听自己的内在声音,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细心地照顾自己,增强自己的价值感和配得感,减少负面情绪,提高个人的生活意义。
(《大众卫生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