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老北京民间溜冰花样翻新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2-14

□林硕

晚清以降,西方滑冰运动开始传入,逐渐与我国固有的各式民间冰嬉相结合。

光绪时期,张焘著有《津门杂记》,内中记述了百姓在护城河冰面上滑行为戏,“两足如飞,缓疾自然,纵横如意,不致倾跌”,甚至生活在租界中的外国人,“亦来为之,借以舒血气,甚妙”。

津门百姓如此,北京市民亦不落人后。在冬季的什刹海、积水潭和护城河冰面上,处处都活跃着溜冰者的身影;与此同时,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以及通县潞河中学等校也纷纷在冬天开辟冰场,供学生滑冰,有些学校还有自己的冰球队与冰球场。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以“化妆溜冰竞赛大会”“冰上表演会”等为代表的新式冰雪文化应运而生;而北海、中海、南海等西苑三海相继被辟为公园,也为举办大型冰雪活动提供了场地。

伴随冰雪文化影响力在北京乃至整个北方地区持续扩大,1935年1月25日至26日,华北体育协会在中南海公园的南海冰场举行了第十九届华北运动会冰上表演会,将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和冰球列为表演项目,约有一千名观众前来参观,是我国首次冰上运动表演。有“冰上花神”之称的画家萧淑芳凭借一系列自创的独特溜冰动作,勇夺“女子花样溜冰冠军”,其曼妙的冰上倩影还被刊登在上海著名的《良友》画报上。

除了各类新奇的冰上运动会,传统的冰雪运动在民间亦颇为风靡。金受申先生在《立言画刊》的“北京通”专栏中详细描述20世纪30年代老北京的滑冰风俗,与冰上运动会不同,“民间的溜冰,没有冰鞋,更没有冰场,只在鞋上绑一木板,板上安两根大铁条,平民的冰鞋,便已完成,甚至穿着老头乐的毛窝,也可以在冰上一逞雄姿。以往的溜冰,不注意短跑和表演技术,虽然有时来个‘苏秦背剑’‘金鸡独立’‘凤凰单展翅’的花招,但没人看重,也没有变装表演。所最擅长的,便是长跑,有时28英里竞赛,顷刻便跑来回。有些人要表演他的长跑,脚上便绑上木板,由朝阳门起码,顺着通惠河,立刻溜到通州”,买上几个糖火烧,来上一罐酱豆腐;若不是小楼烧鲇鱼无法带回,这位先生肯定会买齐“通州三宝”,打道回府。自朝阳门到通州县城,冰上往返45公里,相当28英里,全靠一双土制冰鞋,且冰面亦远不及今日冰场平滑,足见高手在民间,诚非虚言。

随着冰上运动的蓬勃发展,溜冰刀、滑冰车、抽冰尜(gá)早已成为北京市民冬季不可或缺的休闲娱乐活动。 

 (《北京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