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调研行(1)

河津:覆盖地膜助苗长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2-14

本报记者 范 娜

春风劲拂,春耕时节已然来临。

2月8日,阳光晴好。我们的车辆驶上汾河河津段堤坝,入目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被“白雪”覆盖的麦田。

脚下的汾河水缓缓流淌,清澈而美好。但谁能想到,初春时节如此平静的汾河水,曾在去年秋天展露出了她暴戾的一面,肆虐的洪水为两岸庄稼带来了巨大的创伤。

河津市城区街道办修村部分麦田已进入了追肥环节 本报记者 金玉敏 摄

河津市农技人员在查看地膜覆盖麦田和露地麦田的麦苗长势 本报记者 金玉敏 摄

“河津市小麦种植面积常年在23万亩左右,去年因为洪涝灾害有两万多亩小麦迟迟不能下种。”随行的河津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研究员曹建明指向堤坝两边被“白雪”覆盖的一大片麦田,无比自豪地说:“好在我们有了极晚播小麦冬季全膜覆盖这项储备技术。”

曹建明介绍道,在正常年份,小麦播种时间一般在10月1日—20日。去年,受阴雨天气以及汾河严重洪涝灾害影响,汾河两岸的小麦播期严重推迟,近两万亩小麦是在11月20日以后播种的,直到12月18日整个播种才算全部结束。

极晚播小麦冬季全膜覆盖技术,主要是利用地膜的增温效应,延长小麦在冬前和早春生长的时间,弥补晚播小麦个体发育上的不足。为稳定小麦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河津市农业农村局决定对去年11月20日以后播种的小麦采取这项专门技术。

“免费发放地膜,激发农民的积极性,确保极晚播小麦能在冬前正常出苗。”曹建明说,去年冬天,河津市有近万亩小麦覆盖了地膜。

站在河津市城区街道办汾河黄村段堤坝上,整片整片的地膜覆盖小麦看上去十分壮观,远远望去,像覆了一层白雪,又像铺了一床白色丝绒被,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亮光。

建大棚、铺地膜,这些措施在我们平时的农业生产中十分常见,但给小麦铺地膜,却鲜少见到。

河津市黄村示范基地,整片整片的地膜覆盖小麦看上去十分壮观。 本报记者 金玉敏 摄

曹建明坦言,极晚播小麦地膜覆盖这项技术在河津已探索多年。近年来,在黄河、汾河沿岸,莲菜、山药等作物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这些作物收获时间比较晚,为了能再赶种一茬小麦,农技人员经过连续几年的试验和技术攻关,总结出了一套成熟经验。

“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就搞过小麦地膜覆盖,但还是有区别的。以前是垄上覆盖,主要针对旱地,侧重于保墒;现在是全膜覆盖,主要针对水地,侧重于提温。”曹建明说,这项技术一直都是在小面积推广,从来没有大面积应用过。去年阴雨天气和洪涝灾害造成大面积晚播,这项技术终于派上了大用场,这也是农技人员对“藏粮于技”战略的创新型做法。今年河津市小麦地膜覆盖面积达到近万亩,可以说这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汾河黄村段堤坝北岸,我们能够明显地看到,在地膜被风吹开一角的地方,露出来的是绿油油的麦苗,看上去十分壮实,而一旁没有铺地膜的麦田,麦苗则显得甚为稀疏。

正在自家地里查看小麦长势的侯建峰显得十分欣喜:“我家60亩地,因为离汾河近,去年遭了水灾,11月底播种后全部盖了地膜,没想到才短短两个多月,效果就这么好,今年这一季小麦算是抓住了。”

走进侯建峰的麦田,俯身细看,透明的膜下倒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绿色的麦苗在膜下沐浴着温暖阳光。

曹建明和几名技术人员分别从覆盖麦田和露地麦田拔下几株麦苗进行着比较。

“这是咱们的一个观测点,这块没覆膜的麦田是去年11月5日播种的,这块覆膜的麦田是11月12日播种、11月27日覆盖地膜的。覆膜小麦虽然晚播了一个星期,但你看,对比结果还是很明显的……”曹建明介绍道。

曹建明右手拿着的麦苗只有两三片叶、没有分蘖,而左手的麦苗已经有3个茎蘖,第4个分蘖也已经露头。他总结道:“地膜覆盖能够加快小麦生育进程,通过对比能够明显看出小麦生育进程提前了25天—30天,效果非常明显。”

目前,河津市地膜覆盖小麦长势良好。农技人员介绍,地膜覆盖小麦从盖膜一直到揭膜前,需要注意的就是做好地膜管护工作,严禁人畜踩踏和大风揭膜。2月中旬小麦开始返青时,要根据天气情况和小麦长势及时揭膜。当连续三天气温稳定在3℃—5℃时,选择天气晴朗、无风天气开始揭膜。揭膜时间过迟,会烧苗,还会造成小麦营养生长过旺,揭膜后出现“冻害”。揭膜时间过早,不能充分发挥地膜增温保墒作用,小麦在早春生长的时间相应缩短,达不到理想的增产效果。

一般揭膜后1天—2天浇一次水,同时追施10kg—15kg尿素。长势旺、墒情好的小麦可以推迟至小麦起身后期和拔节初期浇第一水。

曹建明说,只要揭膜后加强管理,按照往年地膜小麦的增产幅度——平均每亩增产100公斤,今年1万亩地膜小麦就能增产1000吨小麦,也就是说今年河津市用地膜能“盖”出千吨粮!

去年3月,为推动黄河、汾河流域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黄汾流域优势资源禀赋,市委、市政府科学把握“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内涵和要求,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开创性探索建设“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力争用5年时间全面提升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粮食生产发展道路。

这项工作启动近1年来,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河津市黄汾百万亩粮食黄村示范基地,可以看到,麦田里每隔16米都有一个高杆喷头,可以360°全方位进行喷灌作业,地头还设置了太阳能杀虫灯。

黄村村民宁全民正在麦田里锄草。他说,家里的3亩地遭灾比较轻、播种较早,就没有覆盖地膜,春节一过,他就抓紧给麦田锄草。

一旁的农技专家补充说:“中耕锄划除了可以除草,还有提温保墒的作用,减少地面水分蒸发,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促使根系下扎,壮苗早发,有利于防止小麦后期倒伏。”

人勤春早。河津市城区街道办修村村民张立立的麦田里,草已锄完,开始了施肥环节。

看着两台追肥机在地里轰鸣着忙碌,张立立站在地头说:“今年已经迟了,往年正月初六就开始追肥。这里的6亩地虽然没有遭淹,但当时比较湿,种得迟了一点,是11月初才播种的。今天肥料就能施完。”

河津市农技人员介绍道,今年春管形势异常严峻,据调查,今年一二三类苗的比例为7∶24∶69,虽然比冬前苗情有所改善,但三类苗所占比例依然比较大,存在着3叶、2叶、1根针、土里捂等情况,与去年和常年相比,苗情长势是最差的一年。据气象部门预测,“拉尼娜”已形成,今后一段时间内可能出现极端天气,加大小麦春季管理难度。

针对当前小麦苗情长势和特殊气象条件,河津市农业农村局发布了今年小麦春季管理意见,管理重点为:坚持一个“早”字,抓好一个“促”字,强化一个“防”字,提早做好春季管理,促进弱苗转化升级,做好防灾减灾和病虫害防控,增加春季分蘖、弥补冬前不足,促进分蘖成穗和穗分化,攻穗数、保粒数、增粒重,力争适期播种小麦多增产、晚播小麦保稳产、极晚播小麦少减产,力夺小麦丰收。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