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2-07
记者 孙 雄 通讯员 张秀峰
农历正月初四,年味正浓。记者来到夏县最北端的胡张乡西下冯村鸣条岗上,走进村民杜全林家的春暖式大棚,里边是另外一番景象:杏花正艳,芳香扑鼻,一群身着节日盛装的妇女正在忙着给杏树授粉。
“西下冯村有10个村民小组665户2318口人,6500亩耕地。这些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因地制宜,大力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发展大棚经济。全村种植红杏、油桃1500多亩,村民过上了好光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寅虎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村‘两委’班子就带领村民搞农业调产,在村里建起百亩设施冬暖大棚种植油桃,比大田油桃早熟一个多月,抢占了市场制高点,也卖下了好价钱。后来在实践中,我们感觉油桃比不上早熟的‘金太阳’红杏的收益,就很快转了产。十几年来,我一直种植‘金太阳’,每年3月底,海口等地的客商就以每斤8元至10元的价格来采购。现在,全村大田、大棚红杏面积发展到近1000亩。‘金太阳’照亮了村民的致富路。”村委会原主任杜五元说。
记者一行弯着腰,在杏树间穿行,头上、衣服上都沾上了杏花花瓣,扑鼻的芳香让人陶醉。67岁的杏农杜全林正忙着授粉,“我这搭建的是春暖式大棚,明年我打算在村边那块2亩地上再建一座冬暖设施棚,一茬接一茬增加收入!”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计划把杏农们组织起来外出取经,致力打造‘树上挂红杏,树下产药材’的立体种植模式,千方百计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使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陈寅虎充满信心。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