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大河湾>

中山公园的茶座风景好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1-10

□张双林

民国之初,古城的三海(中海、南海、北海)、太庙、社稷坛等相继改为公园,对民众开放,而开设在这些园林中的各类茶座,则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中山公园是为纪念国父孙中山先生,由中央公园改名而来,其前身是明清两朝的社稷坛。中山公园内的茶座与北海公园略有不同,它更新潮、洋气、西化一些,是京城文化人(如大学生、教授、作家、记者等)流连忘返的地方。中山公园内的茶座有四五家。学者邓云乡在《鲁迅与北京风土》中记载:“中山公园当时茶座可分东西两路。东面来今雨轩,现在还在,昔日曾执茶座牛耳。菜好,点心好……最著名的点心是肉末烧饼、冬菜包子、火腿包子。”邓云乡认为来今雨轩“是看花、听蝉、纳凉、夜话的最好茶座”。中山公园西边,在今天的水榭附近有四宜轩,“地方较小,但是人少,最为安静,有个时期,是下围棋的棋客集中的地方”“生意最好,还是西面大路边的几家。从南往北,依次而数,是春明馆、长美轩、集士林、柏斯馨”。

中山公园内的茶座,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为红火,而且各有特色。长美轩“所有茶桌,都摆在老柏树荫中,一色人造大理石的桌面,大藤椅子,桌面宽大,四张椅子很宽绰”。当年鲁迅先生多次在这里饮宴,品尝店中名馔三鲜蒸饺、鸡丝面。春明馆的顾客以老年人为主,大厅内有“名园别有天地,老树不知岁时”的对联。北洋政府的退休官僚与前清遗老喜欢聚在一起,“说塔又说山,说完北海说西单”,在春明馆中等候黄昏的来临。华灯初上时,他们会一一离开,第二天可能还会坐在这里,说着同样的话题,喝着同样的茶。

集士林、柏斯馨是以卖西式糕点为主,来往的顾客都是青年男女。茶座的温馨、随便吸引了不少人,据邓云乡从鲁迅日记中发现,“在北京的风景名胜中,鲁迅先生去的次数最多的,恐怕要数中央公园(中山公园)吧?”鲁迅在这里的来今雨轩参加友人的婚礼,或到公园里与友人“午餐”。1926年七八月间,鲁迅与齐寿山一同翻译《小约翰》时,就是每天去中山公园的茶座切磋译文。那时除星期天外,平日茶座人不多,十分清静,坐在这里写作、搞学问是很惬意的。

在20世纪六十年代前,中山公园内还有一两家茶座,并有一家“音乐茶座”,播放古今中外名曲名歌。茶座中有一副对联让人印象深刻:“三篇陆羽经;七度卢仝碗”,突出了茶的主题。 (《北京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