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12-07

【核心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两个结合”中,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开创性的论断、历史性的总结,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张扬着坚定的文化自信、激励着伟大的文化传承。山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名人灿若星辰,地上文物总量全国第一,古建遗存十分丰富,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用好文化富矿,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互融互通,充分焕发三晋文化的时代光彩,筑牢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精神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两个结合”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认识。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100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100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同时也充分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同向共进、同频共振,才能更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理论特色和实践特色。在“两个结合”中,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开创性的论断、历史性的总结。纵观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中华民族铸就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肥沃土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勇担历史重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加以发掘、继承、弘扬,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具有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

这一思想,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不论是讲话中,还是批示中,不论是身在国内,还是身在国外,都善于向古人借智慧,常以“适当的引经据典”阐明透彻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为政时,引用《易传》中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论语》中的“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中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官箴》中的“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等观点;在谈到改革时,引用商汤《盘铭》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诗经》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等观点;在谈到法治时,多次引用《荀子》中的“法者,治之端也”,《韩非子》中的“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与时转则治”等观点;在谈到辩证法时,引用《老子》中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孙子》中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引用唐代杜荀鹤的《泾溪》中的“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等观点;在谈到修身时,引用《国语·周语》中的“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论语》中的“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尚书》中的“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等观点,等等。对这些传统文化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总是信手拈来、烂熟于心,显示出贯通古今的宏阔视野和博大精深的学识水平。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历史智慧和政治智慧,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说明问题、解释疑惑、阐述理念,已经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鲜明风格。

这一思想,张扬着坚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时指出,“14亿中国人民凝聚力这么强,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这一文化自信,在习近平总书记开展对外交往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就是借用了“丝绸之路”的文化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运筹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时指出,“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就是运用了《尚书》中的“协和万邦”的理念。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全面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多次引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等经典观点,令世人深切感受到了中国领导人的强烈文化自信。

这一思想,激励着伟大的文化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次决议也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由此进一步联系到,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5月视察山西时强调,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升道德情操、树立良好风尚、增强文化自信,以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为山西发展提供精神力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觉和殷切期望,同时也激励着我们以敬畏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新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山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名人灿若星辰,如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荀子,汉代的卫青、霍去病,三国时期的关羽,宋代的司马光,清代《康熙字典》的总修官陈廷敬等。山西地上文物总量全国第一,古建遗存十分丰富,五台山、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三大世界文化遗产闻名世界。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用好文化富矿,推动尧舜德孝、关公忠义、能吏廉政、晋商诚信等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中国文化传承弘扬展示示范区。我们要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科学规划、有限开发”的原则,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和“文明守望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山西的历史文化遗产“守得住”“活起来”。我们要着眼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着眼当前全省正在做的事情,以山西为视角,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深入研究“两个结合”的新路径新任务,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互融互通,充分焕发三晋文化的时代光彩,筑牢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精神支撑。

作者:省委主持日常工作的副秘书长(正厅长级)、省委财经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王利波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