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10-28
王 朴
为检验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成效、巩固深化改革成果,切实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10月21日,市委编办评估组来到芮城县,通过实地评估,揭开了“芮城现象”背后的机构改革密码。
狠抓落实,
高质量完成规定动作
成立项目推进中心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心是省委、市委重点关注的“规定动作”,是硬要求、是必答卷,必须接得稳、答得准,不缺位、不遗漏,高质量完成。
——项目为王,成立项目推进中心。芮城县委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坚持以改革服务项目、推进项目,在全县形成“一切为了项目、一切服务项目”的工作格局和良好氛围。该县在全市率先成立项目推进中心,率先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任双总指挥的重点项目指挥部,指挥部下设“一室六组”(指挥部办公室和统筹协调组、招商引资组、手续办理组、督导考核组、材料编写组、宣传报道组),强势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创新“三个三”服务机制,即在项目签约落地上,全面推行落地前向导式、落地中快递式、落地后保姆式“三式”服务;在项目建设上,将县域重点工作、重点工程量化成模块,坚持由3名副县级领导“三人小组”包联跟进,公开承诺、电视问效;在日常监管中,坚持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三到”理念。二是传承和创新“四库全书”,即做大谋划库、抓早储备库、提速建设库、加力达效库。三是建立重点项目“五个一”推进机制,即“一季一签约、一季一开工、一季一观摩、一季一考核、一季一通报”。一线看干部,项目是答卷,芮城县把项目一线作为摔打锤炼提拔优秀干部的主战场,项目推进中心作为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中设置的新机构,在全县项目推进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检验了改革成效,展示了改革成果。
——转型为纲,成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心。芮城县委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国家战略,高标准谋划和建设黄河流域(芮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率先成立芮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心,集中力量将黄河流域(芮城段)建设成为践行“两山”理念最经典的样板,走一条以生态文明引领县域经济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目前,该中心牵头成立芮城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委员会,在深化改革、“多规合一”的总体框架下,真正做到“一个县域、一本规划、一个战略、一张蓝图、一套系统”,确保规划之间不交叉、不重叠,有机统一;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围绕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建设、圣天湖特色小镇建设、大禹渡扬水工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小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全域旅游、直流配电、智慧农业、节水农业以及小麦标杆项目等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项目,通过各级媒体,对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全面展示,在社会上获得广泛关注和好评。
创新为上,
高标准谋划自选动作
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除设置了一些“规定动作”外,还赋予各地结合实际大胆创新“自选动作”的主动权。芮城县委本着机构编制服务发展的原则,结合县域实际,高瞻远瞩地在改革中创新设置机构,催生“化学反应”。
——科企融合,成立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芮城县委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将县教育科技局的科技职责划归县工业和信息化局,组建工业信息化和科技局,将科技和企业发展高度融合,建设一支专业科技人才队伍,精准服务企业科技发展,并创新成立芮城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服务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活动。
——产业带动,成立通用机场服务中心。为服务县域临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航空小镇产业及通航旅游产业奠定坚实基础,芮城县委率先在全市设立通用机场服务中心,全力抓好通用机场的建设、竣工验收准备、通航产业园规划和招商引资等工作。“十四五”期间,该县将依托通用机场,规划建设机场核心区、机场发展区、商务办公区、科研教育区等八大功能区,完成产业空间布局,构建航空运营业带动制造业、驱动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航空产业体系,为经济转型、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推力。
预计到“十四五”末,该县临空经济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00亿元。
——战略布局,成立碳中和综合服务中心。为发展新能源产业,完成创建全国能源革命示范县和创建全国碳中和示范县“双创”任务,芮城县委超前谋划,将县新能源综合服务中心更名为碳中和综合服务中心。目前,在清华大学专家团队指导下,该机构已经完成芮城县碳中和整体规划,确定了“双创”的时间表、路线图,并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招商图谱,重点在储能、生物质开发、智慧充电桩、新能源汽车等方面招引优质企业,补齐产业短板。同时,积极开展全国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建设,探索创新分布式光伏商业模式;加快光伏风电项目进展,积极推进光伏三期项目和风电项目建设进度;结合智慧能源中心,完善能源互联网规划,打造成为全省能源互联网试点县,持续探索以能源互联网为中枢的县域碳中和产业园规划。此外,卫生城市发展中心、蒲剧线腔艺术研究所等具有“芮城特色”的机构也在改革后焕发生机,产生了机构重塑后的“化学反应”。
人才加持,
高品质锻造干部队伍
宏伟事业是靠人干出来的。机构编制资源是重要的政治资源、执政资源、发展资源,优化机构编制是科学配置人才资源、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芮城县统筹县域人才,提升干部素质,做好强基固本工程。在疫情防控期间,该县抢抓高校“停摆期”,超前谋划,招录引进40名高学历人才并及时根据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特长,充实到各经济发展部门,选派至重点工程项目组,为县域长期发展蓄势储能。在这次重塑性改革中优秀人才的去向,也是在征求本人意见后,一切围绕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更好服务项目建设进行。例如从组织、发改、卫健、市场监管等单位择优划转年轻优秀人员到新成立的项目推进中心和卫生城市发展中心,优化干部结构,服务经济发展。此外,改革中,芮城县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基地与县委党校(县行政学校、县社会主义学校)整合,打造一个集党性、党史、党风、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文明成果展示于一体的干部队伍教育基地,为全县干部队伍补足精神之钙、提升理论水平、强化党性修养提供了一个可贵的平台。
乘改革春风,借时代大势,重塑性改革后的机构,必将在进一步的“化学反应”中为“芮城现象”锦上添花,为县域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