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那些渐行渐远的背影,不应被忘却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10-12

■王秀梅

十月十日,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日。

写下这个日期的时候,觉得这个日子很熟悉。十月十日?我们的结婚纪念日不就是十月十日吗?

巧合。

结婚登记的日子,不是特意选择的,正因如此,这种巧合才更让我感到冥冥之中那种神秘的力量。当意识到这种巧合时,我的心头微微一震:我们的结婚纪念日,与一个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竟有这样的一种机缘!

后来,我才意识到,还有一种更深的缘分,让我对辛亥革命中的革命者及他们的命运有了更深切的关注,对那个著名历史事件及事件影响下的中国命运有了更进一步的思索。

这缘分是因为一个人,一个无缘谋面却又令人无比景仰的人。

这个人就是姚以价,辛亥革命太原起义军总司令,爱人的二曾祖父。

二十年前,在那座具有典型晋南特色的农家院落里,大人小孩挤满了小院,一场以皑皑白雪为背景的结婚仪式正在热热闹闹进行中。随着司仪高喊“再拜祖先”,新郎新娘面朝挂在墙上的先祖神位跪下,恭恭敬敬地叩首祭拜。这是一个大家族。一溜儿五间坐北朝南粉刷一新的堂屋外墙上,挂着二三十个大大小小的相框,那些画像、照片传递的信息久远而悠长。其中一帧黑白照片里的主人公是位骑着高头大马、一身戎装的军人,甚是威武,显得迥异特殊。他就是声名显赫的辛亥革命太原起义军总司令、后来又参加过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战争,以卓著功勋被北洋军阀授衔“晋威将军”、一生颇具传奇色彩的二曾祖父姚以价。

早先,这座农家院落的门楣上方,悬挂着“晋威将军”的匾额。“文革”来了,慌乱之中,匾额被劈成数截,塞进了火焰翻腾的炉膛里。家族的荣耀,转眼成了唯恐避之不及的祸秧。

新婚不久的一天,爱人拿来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给我看,小册子纸张已有些显旧发黄,拿在手里薄薄的。仔细翻阅了一下,也就两万字左右的篇幅。这本书的书名叫作《姚以价生平述略》,是在西安雁塔区当老师的本家伯父姚志锐先生撰写的。读过这本小册子,对二曾祖父不平凡的人生历程,脑子里建立了一个基本的轮廓,但同时也冒出了更多的问号。确实,一个幼年成了孤儿却立志向学、以薛仁贵为人生楷模的晋南农村娃子,山西省第一批公费留日学生的佼佼者,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过太原辛亥起义、参加过李烈钧领导的二次革命、参加过蔡锷、唐继尧领导的护国战争的功臣,抗日战争爆发后宁愿避居乡野也不肯为日本人做事的爱国者,一个把儿子送上抗战前线的可敬父亲,一个武可骑马打仗文可吟诗赋文的晋威将军,一个被逼无奈远走他乡、四十年后寄身一副棺木终返故里的漂泊者……太过丰富复杂的人生经历,太过曲折传奇的人生故事,这区区两万字的容量,能够承载、可以展示给我们的,也只能是一个素描式的勾勒、粗略且疏朗的线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济南上学时,当时的男友、现在的爱人受这位本家伯父之托,几次去山东省图书馆查找二曾祖父的资料。因为作为韩复榘的高参,二曾祖父在济南前后生活了大约7年的时间。他的长子姚第鸿,是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前身)中文系的学生,算是我们的校友加系友。当时姚第鸿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常委、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姚第鸿经常在父亲的专列上偷偷刻印传单,遭当局搜捕通缉,后来被父亲送往日本留学。三年后,姚第鸿归国,很快和党组织接上头,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并以27岁的青春生命在聊城抗战中为国殉职。

为什么太原起义军的总司令是姚以价而不是阎锡山?为什么作为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一起共举义旗的阎锡山、姚以价,在起义胜利后却水火不能相容?在得知儿子姚第鸿因加入共产党而被通缉后,姚以价在想些什么?凭姚以价的敏锐,他不可能对儿子中共地下党员的身份和活动完全没有觉察,是什么原因让他采取了默许的态度?当27岁的姚第鸿在聊城抗战中以身殉国的噩耗传来,老年丧子的姚以价又在想些什么……历史的走向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一个人的命运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现实生活中有比小说世界更多更丰富的悬念,世事如此起伏不定难以预料,人生旅途中充满太多的凶险和考验,生命个体的力量如此有限而弱小,在人生的一个个路口,他们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而非其他?是什么决定了他们的选择……

我脑中的问题膨胀着,我觉得有必要写出来,就像给蓄满洪水的河床开一道主动减压的口子。对上述疑问,我不知道自己能否找到答案,但我知道我可以因内心压力的疏解而获得轻松。为了这个目的,我也要写下这些文字。

为了写作姚以价评传,我试图从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打开电脑,从网上搜索了几个“姚以价”的词条,记述将军生平的文字总是那么一副声腔——我常想起课堂上那些照本宣科者没有任何表情的呆板面孔——这样的文字,没有个性,让人觉得没有生气;这样的文字,也传达不出将军的神采。

在家族聚会时,我们依然会谈起二曾祖父。但是,二曾祖父毕竟已辞世数十年,那一段历史,渐行渐远。这几十年中,古老的神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匆忙急迫的进程中,山河换了面目,熟悉那一段历史的人相继走了,他们把历史的秘密也带走了。而我们,作为革命的受益者,每天享受着现代化的文明成果,对那一段历史所知实在有限。再者,我们也要为眼前的生计奔忙——真的很惭愧,比起前人,我觉得我们人生的境界实在低下,对物质的无止境追求、吹捧,主宰了我们急急忙忙、不肯停歇的脚步。我们内心对物质的渴望被激发、被搅动、被释放,我们的内心被抽走了。我等平凡庸碌之辈,被那巨大的旋风推着,身不由己、跌跌撞撞地往前跑着,从早到晚,每天为将一口食物扒到嘴里忙碌着,卑微而凡俗。历史是越来越稀薄的云烟。大部分时间,我们难以记起先驱们的付出和牺牲。

姚以价、姚第鸿以及他们的战友们,他们的价值,就是以他们的努力和牺牲换来了这个社会的进步。他们开始走向革命的时候,是因为不满当时的社会,是因为他们觉得那个社会不符合他们的理想与期望;不仅仅是不符合,而且是到了零容忍、不共戴天的程度,到了宁愿不要这性命也要砸烂它的程度——他们成了革命者。

父子俩都是革命者,都是英雄。起点不同,道路不同,初衷和目标却基本一致。

很长时间里,我不敢用我的笔去触碰这个名字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我总觉得自己的思想太过幼稚,这样英雄气的人物,这样一个有分量的巨大存在,我只能仰视,只敢仰视。

但是,种子埋在地里,遇到合适的水分和温度,就会爆发洪荒之力,倔强地拱破地面,以一缕绿意展示生命的蓬勃,在金灿灿的阳光里恣意生长。

对英雄的仰慕、对英雄的追思,使我一直渴望能够来一场与英雄的真实对话——这是白日做梦,我很清醒地知道这一点:我不能进行我所渴望的那样一种面对面的采访。电视剧中这种古代与现代的“穿越”越来越多,但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不是魔幻工厂——我倒是这么希望来着:电话帮助声音穿越了空间,形象借助互联网也穿越了空间,说不定哪一天,声音、形象、形体、心灵,也可以穿越时空隧道——一切皆有可能。

在这种高技术生成之前,我能做的就是用我的笔走近英雄,这也是与英雄进行另一种形式的对话。

如今,《寂寞国士姚以价评传》终于出版面世,用了6年时间,我完成了与英雄的一场对话,于我,这是一份多么幸运而美好的机缘——我可以以这样一种形式,表达对渐行渐远的岁月的追思,致敬那些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而不畏牺牲、接续奋斗的英雄们。

那些渐行渐远的背影,不应被忘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