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为了“一泓清水”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07-26

记者 朱 姝

从地图上看,地处“黄河一拐弯”的运城,就如同身处“母亲河”黄河温柔的臂弯中,被黄河滋养了几千年。

为守护好这“一泓清水”,乐观朴实的运城人世世代代都在努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运城牢记党中央的殷殷嘱托,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和政策机遇,不断加快创建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争取展示好运城的黄河美景,讲好新时代运城的“黄河故事”。

万荣——

检验汾河入黄关键一环

万荣县庙前村汾河入黄口场景  见习记者 陈方斌 摄

千里汾河,始出管涔,终入黄河。

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被称为山西的“母亲河”。汾河从忻州宁武县发源,流经太原、吕梁、晋中、临汾等地,最终从万荣县荣河镇汇入黄河。

汾河与黄河隔山而望,千里相随,进入万荣县境内后并行二十多公里,在荣河镇庙前村汇合,形成汾河入黄口。

汾河万荣段位于汾河最下游,是汾河汇入黄河的最后一道关口,改善汾河水质就是改善黄河水质。

一泓清水入黄河——走进万荣县庙前村,这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汾河之滨的老百姓立志让母亲河再现秀美风光的愿望,由此可见一斑。

“这里是汾河汇入黄河的最后一道关卡,也是检验汾河水质的一个关键节点。”万荣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记者站在望河台上俯瞰,夕阳西下,汾河一路蜿蜒向前,缓缓投入“母亲河”黄河的怀抱。

据介绍,为持续改善汾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围绕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万荣县承建了汾河庙前村断面水质自动站,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实时监测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水质,及时掌握断面水质状况,把握水质变化规律。

在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这一国家级监测站中,10组在线监测设备不间断地对汾河水温、溶解氧、PH值、浊度等11项指标进行监测。

据汾河庙前村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工作人员介绍,站内设备对汾河水每4个小时检测一次,从现在数据来看,水质已经在V类水以内。

“一是国家每个月上旬来采样、监测,二是监测站的数据实时监测,三是我们万荣分局在每个月重点时段人工抽样、监测,通过这三种方式来实现水质监测。”市生态环境局万荣分局副局长吴效奎说,“在2019年汾河水退出劣V类之后,我们不断努力,持续巩固这一结果。”

与此同时,为确保河道长治久清,万荣县以河长制为抓手,在设置65名县乡村三级河长、21名县、乡河湖警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压实各级河长管、治、保“三项职责”。落实巡河专项经费,确定专职巡河员9名,实现县域境内河流管理全覆盖,利用河长制App定期巡河,对涉河违法问题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同时,按照“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要求,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共清理汾河“四乱”问题30余处、违建乱占面积6.9万余平方米,涉河违法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流域水环境明显改善。

2018年以来,汾河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2018年,庙前村断面水质为劣V类,2019年达到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2020年达到地表水IV类水质标准,2021年1月—3月达到IV水质标准,实现了一泓清水入黄河,“汾河流水哗啦啦”的场景正在重现。

临猗——

涑水河段治理初见成效

临猗县城区涑水河行蓄分流工程现场 见习记者 陈方斌 摄

“让涑水河流域重现山清水秀、河畅岸绿、景色怡人的秀美风光”,在地处临猗县涑水河临猗段生态修复工程现场,河岸边栏杆上的标语格外显眼。

涑水河,运城的母亲河。在临猗县境内由东北向西南流过,流经楚侯、猗氏、牛杜、嵋阳、庙上、七级6个乡镇,全长39.96公里,流域内面积985.44平方公里,是临猗县内主要排污及泄洪道。涑水河的生态保护对于保护黄河生态至关重要。

为提升城区治理标准,改善涑水河水质,2019年临猗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实施滞洪渠配套及行蓄分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等工程,实现涑水河沿岸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其中,涑水河临猗段10000立方米/天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项目总投资1553.61万元,采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污染治理技术工艺,对临猗县首创污水处理厂尾水分流10000立方米/天接提升泵池,由污水泵送入人工湿地配水系统,提升至总配水池,通过UPVC管将总配水池污水均匀输送至各分配水渠,送至各个水平潜流湿地单元,末端由出水井引至总收集管后流入涑水河。

目前8个湿地功能池正在进行施工,完成投资200万元,预计2021年年底完工。

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改善涑水河断面水质,确保涑水河临猗段水质长期保持地表水Ⅳ类标准,提升涑水河临猗段两岸生态功能,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

“这里排进涑水河的水可以达到灌溉标准,水质优良。”市生态环境局临猗分局副局长王海龙信心满满地说道,人工湿地工程结合涑水河临猗段实际情况,利用物理、化学、生物及大地生态自然循环的多种作用净化,确保涑水河临猗段水质长期保持地表水IV类标准。

在人工湿地项目之外,还有投资2449万元的滞洪渠配套工程。沿涑水河东起209国道,西至华晋大道,全长2945米,宽度为10.8米—90米,建设滞洪渠配套工程。该工程沿滞洪渠两侧建设4米宽彩色水泥人行道2.356万平方米、微地形绿化带4.168万平方米、汉白玉护栏5890米、管理用房建筑面积159.96平方米、4处长廊亲水平台、2处湖心亭工程、喷灌工程、供电工程、河道灯带工程等。

投资1509.81万元的行蓄分流工程,在滞洪渠上、下游分别修建一座进水闸和退水闸,修建长度为1950米、高度为2.6米—3.1米、厚度为0.5米的调蓄挡墙,同时在滞洪区下游修建一座20米宽、2.3米高的钢坝闸,以有效防止涑水河滞洪渠上游工业废水和城区生活污水随雨水流入滞洪区,避免污染滞洪区水质。

永济——

推进湖泊生态空间管理

烟波浩渺、芦苇轻摇、远山近水……在这一幅极富诗意的景色中,游人三三两两漫步在环湖路上,驻足远眺者有,疾步向前者有。“湖波泮淼不知远,澄作汪汪千顷波”,古诗中的伍姓湖不仅重现,更在今天绽放了全新的风采。

明代襄垣人王子俊曾在伍姓湖旁建起别墅,并自记曰:“烟波渺弥,沙鸟上下,秋则芦花吹雪,夏则莲叶披云,把钓浮舟开窗待月,村樵渔子共话田园。”描绘出当时湖岸四周山水依傍、耕读渔樵的美好生活。

明版《永济县志·伍姓湖》记载:“湖旁昔多楼台,居人环绕,每夏荷花尽发,灿若霞锦,杂以绿萍、红蓼、渔人、罟师,水凫鹭,疑乃间作,飞浴相翔,致为胜观。”也印证了王子俊所记。

然而,到了上世纪60年代,伍姓湖上游涑水河、姚暹渠多处拦坝蓄水,修建水库,70年代周边地区大面积开采地下水,加之气候干旱少雨,致使伍姓湖干涸少水,渐为荒滩。后因实施黄灌工程,加之降水量增多,伍姓湖蓄水量渐增,但因涑水河上游工业、生活污水排放和发电厂粉煤灰堆积等因素,导致伍姓湖污染严重、水体恶臭、湿地萎缩、生态环境恶化,昔日“湖旁多楼台,居人环绕”“波光渺茫,泛狎鸥鹭”的美丽景色不复存在。

在干旱季节,一遇大风天煤灰就弥漫永济市区上空,市民多有抱怨。上游被污染的涑水河河水不断穿流渗入湖中,湖水颜色发黑,已多年不见鱼虾踪影,连附近的群众都不愿到湖边放牧打草。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伍姓湖这一丰厚的历史遗产,如何使之形成新的发展活力?

运城市委书记丁小强多次主持召开市委专题会,专题研究伍姓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工作。他强调,应进一步明晰定位,为扎实推进伍姓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奠定坚实基础。

伍姓湖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积极围绕“水质好起来、水量丰起来、风景美起来”的要求,把水质治理放在第一位,进一步提高定位和保护层次,适度开发利用,彰显伍姓湖文化,切实让“一泓清水入黄河”。

永济市投资6000余万元,在伍姓湖修建22米宽、650米长的引道,通达平坦,引人入胜;修建6.5米宽、16.7公里长的巡湖路,含护坡、管涵及东西两座桥梁,湖东西南北位置不同,景色迥异;引道及巡湖路两侧的诗文雕刻、雕塑小品,令游人抚今追昔、思接千载,神交古人而流连忘返。投资1400余万元,挑战土地盐碱难关,栽植乔木26种11000株,灌木17种5000余株,花草地被33种38万余平方米……

与此同时,拆除破旧违建20处3000余平方米,移除废弃电杆300根,清除各种垃圾4000余立方米,取缔违规放牧5起;修建围栏20公里,封闭式管理,巡湖路以内禁止人为活动,以保护湿地动植物栖息生长,逐渐恢复伍姓湖原本生态。

记者手记:

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必将有我

□朱 姝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这对于我们运城人民更是如此。

运城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客观事实发源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千古名句诞生地;运城在黄河母亲的怀抱中,获得无限自然馈赠,河东儿女世世代代在此休养生息,创造了绚烂的千年农耕文明与发展成果。

黄河给予我们的,已经太多太多。

“黄河宁,天下平”。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奋进新时代,筑梦新征程,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我们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使命在肩,责任在心。河东儿女一代接着一代干,为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牢记嘱托践于行,不负使命著华章。学思践悟越深刻,越能激发河东儿女的奋斗激情。我市坚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学思践悟,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实现良好开局,保护治理黄河的氛围更浓了,践行新发展理念更加自觉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多了,河东儿女的文化自信更强了。

滚滚黄河东流去,千里廊道满眼绿。万荣通过把好汾河入黄口水质监测治理,稳定保持入黄口水质标准;临猗深入推进涑水河治理,涑水河临猗段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永济不断构建湖泊生态空间管理体系,建设黄河生态廊道……运城牢牢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一体推进,围绕生态修复治理、湿地保护、国土绿化等,谋划实施了十大生态保护工程,包含生态文明理念培育工程、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治理工程、土壤污染治理工程等,共计134个项目,2020年开工建设85个,完成投资69亿元。7个国考断面、4个省考断面水质达标、全部退出了劣Ⅴ类,实现了“一泓清水入黄河”。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只要我们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就一定能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