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老有所乐不应是沉迷网络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6-21

□李长乐

提到网瘾,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青少年,其实不止如此。现在,看短视频、刷朋友圈点赞留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喜欢智能手机,他们大规模地“触网”。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中国有9.4亿网民,其中60岁以上老年网民占10.3%,日均使用互联网时间高达64.8分钟,不少老人成为“网瘾一族”。

提到老年人与网络,很多人还停在“数字鸿沟”的概念上。现实中,很多老年人因为不会或者不习惯使用智能设备,被数字时代挡在外面,从而给衣食住行医游娱等带来一系列麻烦。一边是“数字鸿沟”,一边是“网瘾老年”,就这么尖锐地呈现在面前。还有一个可能的事实是,随着“数字鸿沟”问题的逐步解决,“网瘾老年”将会越来越多。相关数据显示,有些老年人重度依赖网络,每天除了基本生活之外,其余时间都消耗在移动互联网上。沉迷网络不应是老有所乐应有的模样,而要想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难度相当大。

网瘾面前没有年龄性别之分,这其中最受人关注的,一个是“熊孩子”,也就是青少年;还有一个是“老小孩”,也就是老年人。现在,针对“网瘾少年”,互联网有专门的“青少年模式”,有人建议也推出“老人模式”。只是,很多“青少年模式”只有象征意义,更多只是心理安慰,推出“老人模式”又能有多大作用?而且,老年人网络成瘾的背后,有着生理和心理、个人和家庭等多重因素,是叠加之后的结果。

“老小孩”和“熊孩子”,都容易网络沉迷,有共通之处。有神经内科专家分析指出,老人控制情绪的能力随着大脑皮层控制的减弱而减弱,与孩子大脑皮层情况相似。看到生理背景,还要看到心理背景,也就是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养老需求。

在陌生人社会,老年人很难融入自己的社区。虽然一些社区也做了努力,比如成立了志愿者队伍,但对老年人的心理慰藉,作用是有限的,而且是不经常的。从家庭上讲,过去大量出现的“三代同堂”“四世同堂”,已经越来越少看到了。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平均家庭规模是2.62人,比“六普”数据下降了0.48。有调研发现,维系家庭情感和熟人社交圈是中老年人上网的主要动力,而获取资讯部分原因是为了找到跟晚辈的共同语言。即便不是如此,也是为了打发寂寞的老年时光。

老有所乐,不应是沉迷网络。防止老年人网络沉迷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尽快作出制度性安排。

从老年人角度讲,不妨培养一个健康的爱好,多找几个有共同语言的朋友;从子女角度讲,应该更多关心老人的精神需求,让他们享受到天伦之乐;从社会角度讲,应该创造更多机会和空间,让老年人融入社区、融入社会。

在互联网时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了新内涵,也发出了新考问,需要全社会来回答。

(《南方都市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