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五次搬迁 五次升华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06-17

■任 卉

100年前的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她像一盏明灯,冲破了漫漫长夜,像初升的朝阳,给沉睡的大地带来希望和曙光。如今,100年过去了,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作为党的儿女,亲眼看见这些喜人的变化,心头升腾起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所在单位原绛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和着时代前进的铿锵步伐,经历了五次搬迁、升华和发展,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矫健步伐和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辉煌历程。

第一次搬迁:原绛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简称县信用联社)组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隶属关系多次变更,直到1996年,还是农业银行绛县支行的一个股室。当年10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信用社同农业银行绛县支行脱离隶属关系,归属运城地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成为一个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农村金融机构和法人。因为工作需要,县信用合作社从县农行机关搬出,租用县城厢城街中段路南一家两层6间200多平方米的民房开始办公。

第二次搬迁:绛县农村信用合作社独立经营后,壮大干部职工队伍,在全县乡村增设经营网点,扩大存贷业务,原租赁的办公场所已远远无法满足业务经营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当年12月,县联社领导班子经多方考察,以60万元的价格购买了位于县厢城街东段占地6亩、拥有4座16间办公室的原绛县糖酒副食公司大院,然后紧锣密鼓地对大院加以整修,各股室也都有了单独的房间,并挂上了牌子。搬迁那天,我社每一位员工的脸上都荡漾着灿烂的笑容,无不为有了属于自己的家而欢欣鼓舞。

第三次搬迁:2000年年初,根据工作需要,运城地区农金体改办行文决定张锁庆同志担任绛县信用联社主任。张锁庆同志通过调查,了解到制约本社业务发展的主要症结是办公地点偏僻,房屋老化且年久失修。为了迅速改变此种窘境,2000年5月,决定将县联社机关搬至县城的中心位置——县人民广场西侧的轻工宾馆4楼。搬到轻工宾馆,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喷绘了一条两米多高、20多米长的横幅,上书“绛县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16个红色大字,悬挂在宾馆顶层。

第四次搬迁:2006年11月12日,运城市联社调整了绛县信用联社领导班子。新的联社班子认为,东城信用社是咱们自己的基层机构,有3层办公大楼,而且后院还有两层20间房屋,联社机关搬迁到东城信用社办公,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每年能够节省几万元的房屋租赁费;二是便于信用社管理;三是安全设施要优于轻工宾馆。基于这样的考虑,经联社党委会研究决定,联社机关搬迁至东城信用社二楼办公,东城信用社在三楼和后院办公。2007年6月,我社由轻工宾馆搬往东城信用社,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多次受到表彰。

第五次搬迁:2010年12月,山西省信用联社党委任命张小龙同志为绛县信用联社党委书记。他看到县联社硬件设施已满足不了业务拓展的需求,召开会议都要提前到外单位联系租赁会议室,和联社班子一道积极向省、市联社请示汇报,最终得到上级的同意和支持,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将涑水大街西段一栋五层大楼整体购买并装修一新投入使用,大大提升了绛县联社的整体社会形象。为了适应农村金融业务迅速发展的需要,我社在办公大楼一层开设了宽敞明亮、布局新颖的现代化营业大厅,内设高低柜区、自助服务区、理财服务区、电子银行体验区、客户等候区,体现了现代金融服务智能化、电子化的发展趋势,在全县金融机构中脱颖而出,受到全县人民的欢迎。

搬迁到新的办公大楼后,绛县联社顺势而动,挑起改制组建农商银行的历史重任,经过几年的努力,绛县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挂牌开业。这标志着农信社股份制改革工作的全面完成,也标志着绛县农村商业银行从此踏上了向现代金融企业战略转型的新征程。

五次搬迁,不仅仅是物理网点、硬件设施层面的升华,也是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升华,更是人的精神面貌、灵魂深处的升华。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党的正确领导永远是我们战风斗浪的“主心骨”。每一次升华,都离不开党的领导,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人心就乱不了、队伍就散不了、发展就慢不了!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