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06-15
李元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完整的东西不一定都是美的,但是,美的东西必然完整。特别是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只有和谐的完整的形象才能构成艺术美。一树繁花,如果衬托它们的是枯枝败叶,那将是何等大煞风景。同样,一首律诗如果只有高明的中间两联,或是只有不凡的开头与结尾,而全篇的结撰却很不平衡,有如一件百衲衣绣上几朵织金镂彩的花朵,那也会招来人们的叹息。
律诗,是唐代诗歌百花园培育出来的色泽光鲜、芬芳特异的一枝。所谓“律”,就是严格的规定和法度。在我国古典诗歌的所有诗体之中,律诗是一种不但讲究平仄而且讲求对偶的规律异常严谨的诗体。无论五言律或七言律,开始与结尾的两句一般是散体,称为首联和尾联,中间三、四两句称颔联,五、六两句称颈联,这两联不仅必须对仗,而且在律诗的写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诗人们非常重视中间两联的推敲和锤炼,有些诗人往往是先有中间精彩的几句,然后发展成篇。但是,那种只在两联的对仗上下功夫而忽视全篇的做法,毕竟是为优秀的诗家也是为诗论家所不取的。明代王世懋在《艺圃撷余》中指出:“今人作诗,多从中对联起……因就一题,衍为众律。然联虽旁出,意尽联中,而起结之意,每苦无余。于是别生枝节而附会,或即一意以支吾,掣衿露肘。”清代施补华《岘傭说诗》也有类似的看法:“今人作律诗,往往作中二联,然后装成首尾。故即有名句可摘,而首尾平弱草率,劣不成章。必须一气浑成,神完力足,方为合作。五律尤要,所谓‘四十贤人’也。”从这里可以看到,古代有识见的诗论家都反对律诗写作中有句无篇的弊病,强调艺术整体的和谐感与完美性。
王维的《汉江临眺》,就是一首颇堪讽咏之作。
题中“临眺”,即登高望远之意,“汉江”即汉水,源出陕西宁强县,流经襄阳,在武汉汇入长江。唐玄宗开元末年,王维为殿中侍御史,他到襄阳后登临远眺汉江的景色,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在战国时期,汉水一带是楚国的北疆,而三湘历来是湖南省的漓湘、潇湘、蒸湘的合称,泛指湖南;荆门在湖北省宜都市西北,九派则是长江在这一带的众多的支流。“楚塞三湘接”一以写山,“荆门九派通”一以写水,“山”与“水”成为全诗的抒情线索,贯穿全篇,同时,它一开始就写出诗人不但是远眺中而且是想象中的景色,实景虚写,有如一阕宏大的乐曲所奏鸣的第一个壮丽的乐句,音域阔大,气魄雄张。诗人在如此大笔挥写后尚嫌意有不足,于是接笔承“九派”再写“江流天地外”,承“楚塞”再写“山色有无中”,这一联,如同乐曲中的精彩乐段,自来得到诗人的追慕和读者的赞赏。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权德舆《晚渡扬子江》诗云‘远岫有无中,片帆烟水上’,已是用维语,欧阳公长短句云云,诗人至是已三用。”所谓“三用”,就是除了中唐诗人权德舆化用之外,宋代欧阳修《朝中措——送刘原父出守维扬》一词中,有“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之语,完全是袭用王维的成句,而苏轼的长短句中也有“记取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之说,他似乎是误把这一名句的版权归在欧阳修的名下了。总之,这一联纯用意笔写山水的壮观,笔意清润,意象超远,纸上江声浩荡,胸中云烟绵邈,确实是全诗锦上生花的笔墨。因为全诗是写汉江临眺,在运笔空灵地分写了远景的山水之后,诗人集中笔力写水,而且比较侧重于近处的实境,笔姿毫不平板重复,“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一“浮”一“动”两个动词,和前联的方位词“外”与“中”一样巧妙,“外”与“中”置于一句之尾,如袅袅余音,作用在引人联想,“浮”与“动”置于五言中关键性的第三字的位置,作用在于加强动态之美。由宋入元的诗论家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说:“右丞此诗,中两联皆言景,而前联尤壮,足敌孟杜岳阳之作。”他虽更称美颔联,但他认为王维这首诗可以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杜甫《登岳阳楼》相比美,当然是包括颈联在内的。清代纪晓岚认为这首诗“五六撑不起,六句尤少味,复衍二句故也”,我以为这种说法并没有足以服人的道理。山翁,指晋代的山简,他任征南将军时镇守襄阳,常去那里的名胜之地游览。王维在风和日丽之中临眺江山,自然不禁要联想到过往的风流人物,并抒发自己对祖国山川的爱恋之情。“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悠然而止,极具风致。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论说律诗“重在对偶”之后,又特地指出“诗以两联为主,起结辅之,浑然一气”,王维的这首诗,就达到了“浑然一气”的和谐美的境界。
法国十八世纪最杰出的启蒙运动思想家和作家狄德罗,在他的名著《论戏剧艺术》中说,“任何东西假使不是一个整体就不会美”“效果长期存留在我们心上的诗人才是卓越的诗人”。追求艺术的完整美与和谐美,追求作品使人永志不忘的美感,看来是中外艺术家所共同向往的美学境界,不是吗?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