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5-31
“致富枣”甜心头
永济市民吕丰广:臭水河变身美公园
我在涑水河畔生活了20多年,见证了涑水河由“臭水河”变身“美公园”的整个过程。看到涑水河滨河公园的“颜值”变迁,我打心眼里为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好举措点赞。
回想当初的涑水河,河道狭窄,两侧垃圾遍地、杂草丛生,河中污水乱流,散发出的气味让人难以靠近。这些年,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永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兼顾的问题,相关部门措施得力,涑水河一天一个样,“脏、乱、差、臭”的现象早已不见了踪影。
涑水河滨河公园建成后,我每天晚上带着孩子们去公园散散步、跳跳舞,和朋友们聊聊天,放松放松。这搁在过去,是我想都不敢想的!城市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带给我们的是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永济市栲栳镇吕封村种植大户张敏:田中也有黄金屋
2005年,我退休后闲了下来,回到村里承包了20多亩地,种植小麦和玉米,享受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夫生活。随着村里年轻人外出开办饭店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我不忍心看着越来越多的土地撂荒,前后流转了500多亩地。为了方便耕种,我又添置了各式各样的新型农业机械。通过多年的努力,我成了当地的种植、农机“双料大户”。随后,我成立了农机合作社,40多万元的年收入,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在满足自己耕种需求的同时,我把部分精力投在了服务贫困户脱贫致富上,固定服务的24户贫困户再也没为“地种不了、收不回”而发过愁。这些可喜的变化离不开好政策的支持,农机购置有补贴,流转土地有扶持,深松、托管等有项目……由此,我的干劲越来越足,真可谓“田中也有黄金屋”!
永济市退休教师程泰民:从“吃派饭”到奔小康
派饭,顾名思义,就是村干部把“工作餐”派到群众家里去。我因为学习和工作关系,改革开放前后在农村吃过不同时期的派饭。
第一次吃派饭,我还是高中学生。那是1966年的二三月,管饭的是个普通的人家。午饭很简单,做的是“炝锅面”。第二次吃派饭,我是小学教师。那是1974年腊月。饭经常是玉米面汤下红薯,菜是“凉帽壳子”白菜卧成的酸菜,馍是黑麸面馍。第三次吃派饭,我是中学教师。那已是上世纪80年代末,情况大有好转,天天能吃白馍自不必说,饭桌上还酒肉飘香,一家赛一家都拿着劲,家家比着好,看谁能好过谁。
一晃就40年过去了,下乡“吃派饭”已经成了今天年轻人眼中的陌生名词。回忆过往的岁月,特别是当年“吃派饭”的日子,再看这些年农村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后农民们家家盖新房,衣食住行样样时尚,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小康生活已然来临!
永济市老冯家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亚丽:带领乡亲在家门口实现创业梦想
1997年,在席卷全国的“下岗潮”中,我和爱人都下岗了。在这期间,我们摆过地摊,卖过小饰品和衣服,只能混个肚儿圆,根本存不下钱。后来,从在外打拼谋生的老乡处了解到开办饭店也许是条致富的门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们丢下亲人,带着不多的路费,加入开办饭店的队伍中去了。
辗转西安和重庆,从最初的艰难创业到后面慢慢站稳脚跟,也积累了“第一桶金”。但每年只有春节里能陪伴孩子、孝敬老人,心里很多愧疚。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越来越想念家人,想打造自己的事业,想回家。
2007年,我和爱人放弃了经营红火的餐馆,返回老家栲栳镇创业。返乡伊始,栲栳镇政府领导帮助我们找到了一块场地,协助我稳稳地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永济市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大力扶持和帮助下,当年的调料加工铺已发展成为永济市老冯家食品有限公司、老冯家餐饮连锁有限公司、老冯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公司餐饮加盟30多家,培训人员400余人,带动种植户100多户。从当初的背井离乡到现在的事业有成,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创业梦想,我心里美滋滋的。
文字:王 超 张二盼 薛会民 薛天武 本版摄影:李向东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