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舍己为人中见伟大精神

——油画《狼牙山五壮士》鉴赏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04-29

现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大厅的画作《狼牙山五壮士》是当代画家詹建俊于1959年以狼牙山五壮士事迹为蓝本创作的油画作品。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一级藏品,这幅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五位八路军战士在寡不敌众的形势下,顽强战斗直到弹尽援绝,毅然砸枪跳崖的英勇瞬间。

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易县太行山脉的狼牙山。1941年8月,侵华日军调集了7万余人的兵力以及飞机大炮等重装备,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动秋季大扫荡。1941年9月25日,某团7连6班的五名战士,担负了阻击延缓其中一路五百多名敌军追击的任务。这五名战士分别为: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在完成掩护任务后,共产党员班长马宝玉等八路军五名战士准备转移。当时有两条路供他们选择,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这个方向敌人也会紧随其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顶峰棋盘坨,那里三面都是悬崖绝壁。为了不让敌人发现转移中的群众和连队主力,五名战士最终选择将敌人引上绝路。在弹药全部打尽的情况下,他们用石块还击,最后宁死不屈,五位战士砸毁枪支从棋盘坨峰顶全部跳下数十丈的悬崖。人们誉称他们为“狼牙山五壮士”。

这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幕得以在画家詹建俊的油画笔下展现,并在小学语文课本《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配为插图,画面中的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形象成为几代中国人的记忆。

油画《狼牙山五壮士》带有纪念碑式的壮美,画作构图选用金字塔式三角构图,给观画者以强烈的稳定感和雕塑感。画作前两个人物两腿错开同样体现了三角构图,画作虽然采用西方油画材料却更多体现的是中国精神。在笔触处理上,詹建俊以刀凿斧劈的笔法体现了一种力度美,完全借用了中国山水画的大斧劈皴,用笔磊落大方,毫不犹豫。此外,画作整体色彩非常饱满,人物后边突兀的山体更加衬托出五壮士的威严以及不屈的精神。整幅作品给人以凝重和富有张力的感觉。

油画《狼牙山五壮士》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而拟定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画作,当年27岁的詹建俊接到了这一创作任务。他回忆说:“当时我做毕业创作画了一件作品叫《起家》,这件作品到苏联去展览得了铜奖。《狼牙山五壮士》这件作品是我研究生毕业以后,开始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后接受的第一个任务。”

接到任务后,詹建俊当时就到博物馆找相关的资料,还去狼牙山感受现实场景,请教了当时在北京开会的葛振林。在他创作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画面中,共产党员班长马宝玉在最前面把枪砸断之后,强调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宁死不屈的精神意志;副班长葛振林在最高处意在强调不可征服的气概;其他三位战士,强调其对敌人的蔑视,对敌人的仇恨,把他们组合起来构成了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精神。

狼牙山五壮士跳崖之后,葛振林和宋学义两位战士被山崖中伸出的树杈给挂住得以幸存,葛振林的儿子葛长生说:“我父亲讲,当时凸出来的岩体上有棵树,宋学义在上头,我父亲在下头,然后等敌人撤走以后,傍晚没有声音了,两个人才一起爬了上去。”五位勇士英勇跳崖,三位烈士壮烈牺牲,1942年,晋察冀边区居民自发带干粮和工具,攀山崖,翻峭壁,在海拔一千多米的狼牙山修建了一座“狼牙山三烈士塔”。日军得知后恼羞成怒,将其击碎。新中国成立后,聂荣臻元帅又为狼牙山重修的烈士塔提名为“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伤病好转后八路军战士葛振林继续回到部队先后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屡建战功,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离休后,他发挥余热,先后到全国各地演讲400余场次。另一名幸存者宋学义在转业返乡后,担任过北孔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当地百姓艰苦创业,使北孔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无独有偶,1943年春天,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现今的北京十渡老帽山有一个排的八路军,被敌人追击仅剩六名战士,他们也毅然从老帽山跳了下去,最后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来。党史专家马沈评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能产生这么多英雄群体绝不是偶然的,他们有坚定理想,有崇高信念,所以他们才能够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狼牙山五壮士舍己为人的集体精神是中国自古就有的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的优秀民族文化基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上级、组织需要的时候,一声令下,许多人和家人来不及道别,只留下了一个短信、微信、字条以及一个背影,无论哪个职务、哪个年龄段在这一时期都在兢兢业业地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

马沈说:“我觉得这就是在新时代发挥‘狼牙山五壮士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真实写照。”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体现着集体主义精神,这伟大光辉的精神体现为战火纷飞年代的“我以我血荐轩辕”,体现为和平建设时期的“敢教日月换新天”,体现为复兴路上的“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同样体现为战疫下的“众志成城,令行禁止,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让人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血脉相连。

记者游映霞根据央视相关纪录片内容整理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