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血泪井”见证了农村的华丽蝶变
——革命老区永济市虞乡村走访记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4-22

□记者 祁克宁 李婷

曹永民(右一)讲解“血泪井”历史

革命老区虞乡村,位于永济市虞乡镇党委政府所在地。虞乡村历史悠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在抗日战争时期,为红色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清明节前,在虞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一行走进这个革命老区村,聆听革命故事,感受新农村的变化。

虞乡村巷道的绿化景观

革命精神世代传

谈到虞乡村的历史,虞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张建政告诉记者,虞乡村现在是镇党委政府所在地,而在历史上它是虞乡县政府所在地,是一个县城的建制,号称“四门八桥水围城,倒扎衙门小开封”。正是因为其重要性,1938年,虞乡县城沦陷。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国主义为巩固侵略成果,大肆镇压爱国将士和当地村民,抓捕抗日志士,并把反抗的抗日干部和民众屠杀后扔到虞乡城南门外的两口井中。这两口井深五丈左右,原为农民浇地的水井,7年半时间里,先后有500余名抗日军民被迫害于井内。为此,悲愤满怀的当地人将这两口井称为“血泪井”。

在张建政的带领下,记者在虞乡村南看到了见证虞乡军民坚决抗日的“血泪井”。据碑文记载,当年在此遇难的同胞中,有共产党员和抗日干部、农民抗日游击队员,还有外来谋生的补锅匠及无辜百姓、妇女和儿童……

张建政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中共虞临永第一支部的领导下,虞乡人民积极配合全国抗战大局,参军上战场,割电线、炸炮楼、拆铁路、挖陷阱,抗粮抗款、主动出击,狠狠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大大鼓舞了虞乡人民的抗日志气,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现场,记者看到碑前放着很多小白花。虞乡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曹永民说,每年清明时节,虞乡镇中心校、机关单位会组织学生和职工前来“血泪井”祭奠,聆听英烈故事,为英烈们献上一朵小白花,寄托无限哀思。

英灵长眠“血泪井”,爱国精神世代传。2005年,为缅怀先烈,永济市、虞乡镇诸多单位及各界爱国人士,纷纷捐款,建起“血泪井”纪念碑,永济市委、市政府还将“血泪井”定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把爱国精神世代传承。

产业扶贫奔小康

如今走进虞乡村,宽阔的乡道、村道两边绿植环绕,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该村村南到中条山脚下成片的树林,为整个乡村注入了无限的绿色活力。

曹永民说,历史上的虞乡村四门八桥水围城,村子一周都是流动的活水,鱼虾甚多。但在抗日战争时期,虞乡村被日军侵占后,大肆砍伐树木,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近年来,虞乡镇党委、政府积极推进生态立镇、加快调产步伐,引进山西绿风园林大型苗木花卉基地建设项目,虞乡村也积极响应镇党委、政府的号召加入其中。

2013年,该项目落地实施,采取土地流转方式,按照“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的经营模式。虞乡村共有1200多亩地进行了流转,人均两亩地,以每亩650元~700元承包了出去。曹永民说:“过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村民费力费事,一年到头除去人工成本,收入很少。如今,土地流转了,村民有了稳定收入,还可到基地从事除草、种植等工作挣一份工资。同时,村集体还流转了30亩地,每年有6万元的租金收入和两万元的流转资金,收入全部用于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和集体活动经费。”

产业扶贫惠民生。该项目曾是实施精准扶贫的产业扶持基地,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基地务工增收,帮助他们增收致富。作为革命老区村,永济市政府也非常关心虞乡村的发展,每年会联系一些扶贫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通过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等惠民政策,虞乡村22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全部脱贫。

今年55岁的李精伶,是虞乡村的脱贫户之一,曾因家中变故致贫的她,给记者讲述了她这几年走的脱贫路。她说:“现在家里的住房条件改善了很多,政府还为我申请了产业扶贫资金,为我儿子落实了国家助学金,闲暇时我还在苗木基地工作。如今生活蒸蒸日上,这一切都离不开村里的产业扶持和政府的扶贫政策。”

近水楼台先得月。因处镇党委政府所在地,加上国道521穿村而过,日常来往人员较多,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虞乡村还积极发展集贸市场和餐饮行业,给村民提供了诸多就业和创收的机会。曹永民说,现在村里人除了外出务工,不少人选择去集贸市场经商,或者在镇里开饭店。目前,镇上有大大小小的饭店53家,一到饭点,每家的顾客都是满满当当。正是如此,现在全村人均收入2万元左右,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老区村旧貌换新颜

谈及这些年虞乡村的变化,张建政说:“变化那是太大了!村里的‘三堆’不见了,‘三通’实现了,村容村貌更美了!”

以前的虞乡村,沙土堆、垃圾堆、砖头堆“三堆”随处可见,沙石巷道坑洼不平,村民住房条件一般,靠从井里挑水生活……整个村的基础设施薄弱,村民生活水平不高。如今,“三堆”不见了,村里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三通”,巷道全部实现了硬化,家家户户住进崭新的楼房,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村民的生活质量大大提升。

厕所革命,让乡村更文明。曹永民说,截至目前,他们村300户已完成了水冲式厕所的改造、投用。下一步,为进一步做好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村“两委”还将做好村级污水处理站、“煤改气”等工作。目前,天然气管道已铺设到位。今年,他们将重点进行天然气的入户工作。届时,不仅可以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还可极大改善村里的空气质量。

该村主巷道两侧的墙上写着“洁净向我走来 我为洁净添彩”的标语。伴随着村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也在慢慢提高。现在,该村设置有固定垃圾箱和小垃圾分类箱,由8个人组成的村专职保洁队,负责垃圾的收集、转运,坚持做到“每天一小洁,三天一大洁”,确保全村环境干净整洁有序。

走在该村巷道上,道路两边的绿化美化映入眼帘,给人以美感。据介绍,该村的道路绿化是由专业人员设计的,有松树、百日红、梧桐等绿植及各种鲜花。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同时,也考虑色彩搭配、形状设计,一点也不比城市的绿化差。

曹永民表示,他们对未来还有很多规划,希望借着苗木基地的这股东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拓宽人行道。目前,他们已规划“三街三路”,全村道路呈井字型分布。同时,他们还将在村周围布局一些特色农家饭庄,让前来旅游的人们有更好的旅游体验。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