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汾东游击支队智攻日军据点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4-22

抗日战争时期,在山西临汾汾河以东的广阔区域,活跃着一支抗日劲旅。它就是抗日司令景仙洲率领的八路军汾东游击支队。

1887年,景仙洲出生于临汾县(今尧都区)东张乡泉坡村。11岁时先后失去双亲,由伯父伯母抚养长大。

辛亥革命后,景仙洲中学毕业,到临汾第一高小任教。他用微薄的收入经常资助贫苦学生,得到学生的尊敬。

1941年春,景仙洲率领汾东游击支队转移到霍山西南的李家洼村一带。这里山高林密,人烟稀少。有个叫侯德山的土匪,在霍山老牛沟占山为王,打家劫舍,劫富济贫,还盖了房舍,在老牛沟一带成为远近闻名的“土匪山”。

对这一情况,支队内部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有的主张应立即进山清剿,以免在和鬼子作战中有后顾之忧;有的认为,应进一步侦察摸底,弄清情况后再定夺。

景仙洲认为,这一带山大沟深,散居这里的多数是穷苦农民,长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占山为王可能事出有因,若贸然清剿,一旦有误,将追悔莫及,应摸清情况再说。他耐心地对大家说:“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也是抗日的首要问题。如果盲目清剿,剿的不是匪而是我们的群众,我们将永远失掉他们。试问,失掉了群众基础,还怎样去打鬼子?反之,让他们了解党的政策,就可能转化为抗战的积极力量,扩充我们的队伍,大大有利于打击侵略者。”

为慎重起见,景仙洲决定亲自查访了解,探个水落石出。在老牛沟附近的山庄窝铺,他了解到侯德山的一些情况:侯德山,佃农出身,家境贫寒,为奉养双目失明的母亲,换取地主一石五斗麦子,他顶替地主的儿子当了兵。不久,队伍战败溃散,他逃回家乡。为躲避地主追讨麦子而祸及母亲,他不敢回家,才藏匿深山,落草为寇,却始终没有与普通百姓为敌。

景仙洲想进一步摸清侯德山的全部底细,便给其捎去一封信,表达了晤谈之意。对家喻户晓的抗日司令“景疯子”,侯德山早有所闻,也很敬仰,渴望见面。于是很快给景仙洲回了信。但同时提出两个条件,一是上山人数不能超过3人,二是不能携带武器。

景仙洲带了一个战士上山赴约。与侯德山坦诚相见,沟通顺畅。第二次见面时,侯德山带人下山,抬着两口肥猪、一担鸡蛋慰劳部队,并动员30多人带30多支枪投奔汾东游击支队。但侯德山和其余的弟兄却又返回了老牛沟。于是,景仙洲决定再访侯德山,促使他走上抗日的革命道路。

第三次会见时,景仙洲以攻打赵城明姜日军据点为由征求侯德山意见。听说要攻打明姜据点,侯德山激动不已,一方面积极出谋划策,一方面主动要求承担最艰巨的任务。看侯德山抗日态度坚决、诚恳,景仙洲当即安排侯德山利用人熟地熟的有利条件,完成战前侦察任务。

侯德山不负众望,机智勇敢地混进据点,弄清了全部敌情,并将敌设防情况绘制成图带了回来。更令人振奋的是,侯德山带来全部人马参加汾东游击支队,使景仙洲率领的抗日队伍实力大增。

在景仙洲的精心部署下,汾东支队里应外合、声东击西,侯德山带头冲锋陷阵、浴血奋战,不到两个小时,便全歼守敌。(《党史文汇》)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