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3-17
□姚俊虎
精彩纷呈、包罗万象的戏曲舞台表演艺术,乃演职人员与观众互动,视觉、听觉相辅相成的结晶。在一出戏中,舞台音响的传递效果,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演出成败。
运城市蒲剧团原音响主管樊全胜,被业内人士称为河东戏曲界屈指可数的舞台技师之一。他1951年生于临猗县嵋阳镇保安庄村,1976年毕业于运城师范学校,1978年进入运城地区蒲剧团,自此与灯光音响“结缘”30余载。无论何时何地,他总是一丝不苟、精心操作,为确保演出成功出力流汗。
1986年,樊全胜有幸参加了山西省优秀中青年演员汇报演出,接着又在振兴戏剧青年团调演中,夺得舞台综合奖(主管音响)。1988年,他随团赴四川慰问演出,后到西安易俗社交流,支持多位“梅花奖”演员赴省、进京应考,又到首都各大剧院公演,在中南海紫光阁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地蒲音响组以一流的音响传输水平,获得了国家级技术专家的充分肯定。1993年,他们又凭借《关公与貂蝉》,获中国地方戏交流演出(北方片)综合大奖。
上世纪80年代初,运城地蒲使用的是上海风雷广播器材厂的CR1-8电容传声器。该设备音域较窄,演员到了舞台两边,声音就会出现明显落差。著名表演艺术家王秀兰等做唱俱佳,如何将他们的绝活完美地呈现给观众,解脱演员“既得顾剧情,又要找话筒”的羁绊,成了樊全胜他们亟待解决的课题。一开始,舞台音响组尝试改用上海飞跃牌150W电子管功放机。其缺点是体积较大,下乡演出时,常因电压低无法工作。当时功放机只有两路拾音孔,舞台与乐队各用一路,再加上4只25W高音喇叭配套,难免出现“高频震耳欲聋,低音模糊不清”的境况,使得演出效果大打折扣。
为突破这一瓶颈,樊全胜借鉴兄弟团先进经验,向领导提出了音响器材改进方案。他与时任副团长孙志民去了当时最先进的舞台传声器生产厂家——上海无线电十一厂,和专家们认真沟通,选择了CR1-2电容传声器;到南京电声器材厂实地考察,改用了20W音箱;接着定向购置绵阳电子设备厂生产的十二路移频器,再与浙江青田电子厂调光设备配套,终于使困扰多年的难题得到圆满解决。
上世纪90年代末,樊全胜建议剧团更换了先进的进口设备。在他的努力下,团里的舞台音响设备效力倍增,令专家同行赞叹不已。
此后不久,樊全胜又将打击乐与板胡、三弦、小提琴等低音部分分离,引进了701-702系统。这一大胆举措,确保了市蒲剧团音响设备连续几十年“零故障”。
樊全胜认为,舞台灯光、音响是一门科学,也是演职人员与观众相互沟通的桥梁与“加热器”。他把更好地了解、操作和保护各种设备当成自己的首要任务。每天上班前,他都要仔细检查设备状况,做到防患于未然。每场演出中,他都会严密监视传递效果,确保万无一失。每逢转台时,他必将贵重话筒装入防震箱,小心翼翼地提在手中。
2011年,樊全胜退休后,为运城市委南风厅、市政协会议厅、市委党校报告厅、市农学院及多个县剧团,设计了灯光音响,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他为运城机场设计安装的同声传译系统,进一步提高了与外宾交流的效率。他还为新建的运城市广播电视台做过技术监理,被山西省财政厅和运城市财政局聘为政府采购评审专家。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