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3-12
东方卫视于11日起每日中午12:30重播以“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段历史为背景创作的电视剧《国家孩子》,带领观众走近那段“国家孩子”与“草原母亲”的传奇故事。
相隔千里,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因为一段意外的缘分,从此骨肉相连、牵挂一生。制片人刘小锋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他在内蒙古拍戏时,一位已经70岁的“国家孩子”对他说:“如果你们不拍,我们这代人就无声无息地没了,我的家乡也不知道我来过。”
◆典型故事铺开群像人生◆
该剧由上海出品,剧本从上海孵化,故事从上海开始,通过平实而真挚地叙述,带领观众感受内蒙古和上海人民虽相隔万里,但永远“心贴心”的大爱无疆。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因受自然灾害影响,江南地区大批弃婴被送到上海的保育院,上海面临巨大救助压力。经周恩来总理和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夫主席商议,由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习仲勋同志操办,江南的部分孤儿被送到内蒙古交给牧民抚养。这群生活并不富裕却拥有满腔质朴之情的牧民们,向孩子们伸出温暖的双手,而这群来到内蒙古的孩子也从此多了一个名字——“国家孩子”。至此,一声声“额吉”(妈妈)“阿爸”成为草原上响彻天际的温暖之音。
电视剧《国家孩子》的故事,就从小忠(朝鲁)、小鱼(通嘎拉嘎)、谢若水和黄小仙(阿藤花)这4个乘同一趟火车到达草原的上海孤儿开始,讲述了他们从黄浦江到大草原这大半生的命运。
1960年,八九岁的他们到达内蒙古,草原人民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这群刚开始有些水土不服的孩子们。尽管过程中困难重重,但草原上的“阿爸”和“额吉”永远都在背后支持着他们,看着他们逐渐成长为草原上的雄鹰展翅飞翔,直到他们扎根于此、子孙满堂。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也是“上海出品”电视剧的精品力作,剧中选取的虽是一个个典型人物故事,反映的却是这些“国家孩子”的群像人生,以及草原父母们比天空更宽、草原更广的爱和责任。
◆采访了近百名“国家孩子”◆
对于编剧柳桦而言,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老老实实查资料,下功夫去实地采风。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先后5次去内蒙古采风,采访了有名有姓的“国家孩子”近百名,长时间生活在他们中间,还跟着大家下牧区,“从内蒙古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到他们的精彩故事,无论大小都搜集起来,一点一滴形成了现在这个故事”。
导演巴特尔认为,用镜头还原这段历史,不只是忆苦,更多的是思甜。“我希望通过这部电视剧,不仅展现草原父母对孩子的厚爱,还呈现成长以后的孩子,对草原的奉献和回馈”。
剧中,改变这些孩子命运的关键人物——乌兰其其格,经过培训成为去上海接“国家孩子”的首批人员,也开启了这些孤儿在大草原上的“重生”,而其原型正是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的“草原母亲”都贵玛。当时年仅19岁的她,被分配到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保育院,在她的悉心照料下,28个“国家孩子”健康成长。
在饰演者熊睿玲看来,乌兰其其格只是千千万万草原“额吉”的一个缩影,“如果说收养一个孤儿,是一个母亲的善良,那么一个民族,收养了3000名孤儿,那就是这个民族的情怀”。
(《新闻晨报》3.11)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