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古人的防火智慧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1-07

古人防火从“天佑”转为人防、技防,反映了防火由意识观念到具体实践的转变,意味着日常生活中防火措施的设计与实施。

缘水而居,以水克火。自古以来,人们不约而同选择“水”这个最直接有效的防火要素。我国南方建房尤其讲究依山傍水,既有方便取材以利减少成本的考虑,也有方便取水以利生活和防火的考量。而任何重要和大型建筑的设计和建设中,总有水的元素,比如水池、水塘、水井、水缸、水沟、小溪、河道乃至护城河等。比如故宫,城外有护城河,城内布有河道、水井,还配备“太平缸”308口。

物理隔离,空间防火。古人有意识采用空间防火的方式,建立安全距离、消防通道,是我国古代城市消防、群体建筑防火的重要手段。人们通常在相连过长的廊屋中每隔一定距离设一防火间,屋内全用砖石构筑,一边失火不易蔓延另一边,如故宫的廊庑。空间防火意念的实践演变催生了后世建筑艺术“四合院”,宋代以后民居中的“天井”,以及逐渐定型的进厅式建筑形式,都是空间防火理念结合空间生活艺术的再创造。

“官方”发声,顶层设计。官方对防火由思想重视到主动防御,由局部关注到面上推动,由关照自身到惠及民生,这些转变对后世影响深远。汉代设“街亭”(相当于派出所),由武官执“金吾”(两端带鎏金的铜棒)震慑水火盗贼;唐代设武侯铺、消防兵负责火情,并形成火情传达系统;宋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城市消防队,设防火官(厢使)、灭火兵(防隅军),建瞭望火楼以监测火情、指挥灭火;清朝对防火的管理日趋科学,均设防火班,每班不少于200人。(《学习时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