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山西>

深刻认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本质特征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0-12-12

薛 荣

【核心阅读】

从1953年开始,我国编制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始终坚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主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坚持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大势,坚持汇聚民智凝聚共识,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推动实现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站在“两个大局”的恢宏视角,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引导我们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

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个个五年计划和规划指引着中国巨轮在时代激流中的正确航向,见证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铿锵步伐,凝聚起中华儿女追逐强国梦想的磅礴伟力,诠释着中国制度和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深刻认识中长期规划功能作用和本质特征,对我们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握“十四五”规划建议的核心要义、增强转型发展的定力和出雏型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连续性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经过“一五”到“五五”,我国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内涵标准和发展步骤进行了调整,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和“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通过实施“六五”至“九五”四个五年计划,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成就。进入21世纪后,我们党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飞跃进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了有利条件。“十四五”规划建议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描绘了“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发展新愿景,勾勒出一幅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好画卷,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有机衔接、协调统一,增强了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连贯性、一致性、可预期性。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的科学性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五年计划和规划在制定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创新探索、与时俱进。“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更多的是以“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为指导。1981开始的“六五”计划,将社会发展纳入其中,名称变更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直到“八五”计划都是以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指导,以改革和开放为动力,追求经济增长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九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强调可持续发展并逐步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发展理念,其中从“十一五”开始“五年计划”更名为“五年规划”。“十三五”规划和“十四五”规划建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五年计划和规划的制定历程,反映出我们党对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出我们党不断探索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过程。

◆始终坚持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大势的前瞻性

我们党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总体上讲都能够科学把握国际国内大势,高瞻远瞩制定针对性的计划规划,指引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行稳致远、不断前进。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长期战争造成国家极度贫困的现实,面对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和军事打击的形势,借鉴苏联实施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功经验,我国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转轨,我国走了一条渐进的市场经济转型道路,“六五”计划强调计划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七五”计划强调计划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促进作用,计划轨道为经济体制转型提供了稳定机制,避免了转轨国家普遍出现的恶性通货膨胀、商品短缺、国有资产大规模流失、经济增长出现漫长衰退期的现象。“十四五”规划建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把握我国经济面临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叠加、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外部冲击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碰头等多重影响,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引导我们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

◆始终坚持汇聚民智凝聚共识的引领性

五年规划的制定过程生动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反映了人民意愿和社会期盼,凝聚了全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识。每个五年规划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和指标,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循的行动指南。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下、汇聚全党全国智慧编制而成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是一个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全党全社会智慧的成果,是一个充分反映社会期盼、专家意见、基层经验的成果,是一个生动体现我国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成果,必将激发中华儿女的冲天干劲、凝聚社会各界的最大共识、集中全国上下的无穷智慧,确保围绕共同目标、认准一个方向,一代接着一代干,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为实现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

◆始终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人民性

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实施五年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人均GDP只有119元,1952年人均储蓄只有1.5元。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实施五个“五年计划”,引导有限的社会资源向弱势群体流动,通过粮食统购统销、农村合作医疗、普及初级教育等方式,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很大程度解决了几亿人民的基本民生问题。通过“六五”“七五”时期的奋斗,到1990年,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温饱问题;通过“八五”“九五”时期的奋斗,到2000年,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通过“十五”到“十三五”时期的奋斗,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至上”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十四五”站在了更高的起点,共同富裕将取得实质性进展。《建议》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在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方面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宣讲团成员,省政府研究室党组书记、主任)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