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谱写河东蒲剧灿烂的历史

​ ——写在运城市蒲剧团《蒲苑奋进五十年》面世之际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12-11

□姚俊虎

前段时间,获王思恭先生所赠《蒲苑奋进五十年》一书,认真拜读、仔细浏览,大有目不暇接、回味无穷之感。

精心设计的《蒲苑奋进五十年》,较为详尽地记载了运城市(地区)蒲剧团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艺术成就和当今风貌。该书内容真实、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对于热爱戏曲文化、关心蒲剧事业的人来说,是一部值得赞美与收藏的佳作。

今年是运城市蒲剧团建团50周年。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志峰同志为《蒲苑奋进五十年》撰写了序言,盛赞:“一代又一代市蒲剧团领导和艺术家们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的崇高追求,呕心沥血,追求探索,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赢得了一次又一次佳绩盛誉,收获了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谱写了河东蒲剧灿烂的历史。”

(一)

《蒲苑奋进五十年》“关怀篇”,刊载了社会各界对运城市蒲剧团的热切期望与热情鼓励。

在“概况篇”里,该书详尽记载了1970年临、运分专以来,该团领导班子成员变换的情况。从杨印忠、廉冯寅、杨文池,到李英杰、杨福林、武俊英、赵新民、王艺华、贾菊兰……他们坚持党的领导,无私奉献,积极努力,给艺术家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笔者作为戏剧人之友,曾耳闻目睹了原地蒲领导孙天民冒雪迎接观众、秦学敏深夜指挥装台、康希圣亲自调整音响等动人事迹。有一次演出前,该团两名实习生因琐事发生争吵,被时任团长李志丹看到后急忙劝阻。演出结束后,李团长更是在后台与两人交谈许久,苦口婆心地讲了“要想演好戏,务必守纪律”的道理,让两人重归于好。

《蒲苑奋进五十年》重点介绍了蒲剧“五大名演员”中的王秀兰、阎逢春两位领衔者。1974年秋,全国劳动模范李顺达到运城视察,当时的地区蒲剧团在二招礼堂举行文艺演出,人们得以欣赏到王、阎两位顶尖高手的精彩表演,一出《把渡》小戏,一段《蛟河浪》清唱,观众掌声雷动。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历史传统剧目重新开放,一大批名声显赫的戏曲演员焕发了艺术青春。运城蒲剧团凭借雄厚实力,进北京、到西安、过甘肃、赴四川,在大半个中国撒下了蒲剧的种子,影响广泛。

(二)

《蒲苑奋进五十年》录入了王秀兰向京剧大师尚小云学习指法,为中国戏剧学院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外籍学员授课的动人场景。她22岁时,就参加了全国戏剧会演,不久加入原文化部组织的演员讲习班,聆听了梅兰芳等艺术前辈的精彩演讲。将艺术实践上升为理论,彻底明白“为谁演戏,如何演好戏”的道理,搬掉了青年演员通向艺术巅峰的障碍,无疑是王秀兰艺术发展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

“交流篇”里展现了任跟心、武俊英、许爱英、潘国良、王艺华、郭泽民“戏曲六杰”相聚平阳,康希圣、赵尚文、李恩泽、郭士星、张峰参加“蒲剧艺术研讨会”,市蒲剧团与临汾梨园堂切磋技艺,以及贾菊兰随山西代表团赴斯里兰卡交流演出、到西安秦腔易俗社观摩、同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联谊等实况。全国各地的戏曲界人士,通过各种渠道与市蒲剧团实现交流对接。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显示出各路精英谦虚谨慎、共同提高的良好风尚。

运城市蒲剧团前身为1950年由解县蒲剧团与原太岳三区翼城人民解放剧团合并后成立的“运城专署实验蒲剧团”。其后,该团历经了“运城专署人民蒲剧团”“晋南专署人民蒲剧团”“晋南专署蒲剧一团”“晋南蒲剧院蒲剧团”4个阶段。

“大事记略”栏目以较大篇幅,概括了运城市蒲剧团50年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1970年5月临、运分专后,运城地区蒲剧团先驻扎在盐化四厂,后栖身于池神庙内。这些以演戏为本的艺术家们向往舞台,稍作休整后,由张保、裴青莲、梁惠芳、秦翠兰、张有才主演的革命现代戏《红灯记》,就在人民剧院与观众见面了。

1985年7月,时任地委宣传部、行署文化局领导的陈永信、张旭林等,积极促成武俊英、景雪变、吉有芳、马建义,以及编剧、导演李泉水,编剧杨焕育等进入该团,大大增强了该团的整体实力。张丰裕、李逸民、陈继愈、崔浩等文化局的老领导,为蒲剧团建设不断加力。

(三)

托尔斯泰言:“戏剧就是通过整个观众厅和舞台上的人们来表现对真实的一致的、共同的感情。”在戏曲这门综合艺术中,演职人员与观众之间相互交融、求真务实,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演出的成败。回顾贾菊兰在央视表演《河东颂》;李小芳为上海世博会献演;苏鹏戏曲演唱会成功举办……无不折射出该团各方的组织能力和临场演员的首创精神。

《蒲苑奋进五十年》感人之处,还在于呈现了该团行政人员的辛勤付出。这些优秀的管理人才活跃于社会、发挥于基层,为剧团发展跑前跑后,献计献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978年年末,运城市蒲剧团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一代名演王秀兰还住进了“专家楼”。正如该团原行政副团长孙志民所述:“剧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要大家团结一致,积极配合,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在“星光灿烂”栏目里,读者还可以看到许多熟悉的面孔,如曹锁元、刘望义、苏俊祥等,这些被称为“中生代演员”中的佼佼者,为运城市蒲剧团承前启后的发展,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有观众评价说:“宁肯不吃饭,要看青莲骂殿!”“张保的舍饭,薛虹的花脸,秦翠兰的媒婆,梁惠芳的丫鬟!”

该书“牡丹群芳”“薪火传承”栏目,让人们领悟到运城市蒲剧团发展壮大的真谛,就是始终把吸收新鲜血液、培养新生力量作为主攻方向。从“五朵梅花”,到张巨、张广爱、王青丽等主力演员,以及杨艳、李小芳、苏鹏等光彩夺目的金、银牌奖项获得者,还有樊全胜、张志勇等音乐专家……该团的舞台艺术阵容令人赞叹。

人们不会忘记,自运城市蒲剧团“出家”的马建义,创立了运城电视台《蒲乡红》戏曲栏目,观众累计达数十万人;景雪变建立的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实力雄厚、教学相长,培养出众多“小梅花”演员;王艺华主导的《阳光戏苑》,成为戏曲爱好者茶余饭后之首选,难怪有戏迷赞曰:“艺华开场一声喊,观众心里好舒坦!”

“幕后英雄”栏目,介绍了韩刚、秦学敏、魏影、赵玉汉等付出了许多的幕后人员。王传经、李恩泽等音乐名家,退休后成了争相竞聘的“热门人物”。

著名编导韩刚、康希圣、韩树荆、李泉水等,编排的许多优秀剧目张弛有度、情节感人,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一直以来,运城市蒲剧团坚持“尊师爱教,互相帮扶”的集体主义精神。1994年7月,该团与筱嫒娜、杨翠花、田迎春等临汾艺术家,为因车祸受伤的名净张大发举行了三场义演,令其家属深为感动。

著名剧作家、导演吴祖光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肯定了运城市蒲剧团的艺术家们,不仅怒放在“梅花奖”上,亦争艳于“文华奖”之林。

《蒲苑奋进五十年》副主编,知名作家、戏剧评论家王思恭先生,盛赞运城市蒲剧团精英们:“五十年从艺路放飞理想,五十年倾心血铸造辉煌。五十年重继承创新发展,五十年新起点再谱华章!”

运城市蒲剧团《蒲苑奋进五十年》的出版,给河东戏曲文化的绚丽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