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尽精微焊就高工艺——记全国劳动模范王建伟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12-09

□记者 范楚乔 刘凯华 见习记者 荆毅萍

王建伟为工人讲解氧化铝重要设备焊接工艺 范楚乔 摄

穿一身工装,持一把焊枪,把每条焊缝都当作工艺品来打磨,用智慧、青春和汗水诠释一名工匠的人生价值和职业操守。他叫王建伟,今年44岁,现任山西中铝工业服务有限公司压力容器(焊培中心)分公司负责人,人称“钢铁裁缝”。

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顶尖的焊工高级技师,一路走来,王建伟用了很多“笨”办法,练就了一身硬本领、真功夫。作为检修一线的一员,他把全部的智慧和技能投入工作中,以吃苦耐劳、连续作战、敢打硬仗的良好作风,不断挑战自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尽全力开展传、帮、带工作,把一身本领倾囊相授给“后来者”,将“工匠精神”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笨”办法练出真功夫

1998年,王建伟被分配到原山西铝厂检修分厂压容车间。

为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焊工,在最初的半年里,他一有时间就把稍加打磨后的管子拿来练焊接,练习所用的材料量远超他人。为锻炼手腕的稳定性,他坚持举着电焊把练习,直到手臂发抖才停下来,一个动作一练就是好几天。

很多焊工觉得掌握基础技术就够用了,但王建伟不这么认为。他认定,要学就要学成行家里手。对工作的热忱和执着,让他有了更多挑战自我的机会。由于表现出色,他成了车间的一名焊接技术骨干。

2007年起,王建伟多次代表公司外出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取得了优异成绩。通过比赛,他的眼界更加开阔。

一次比赛中,他发现某个参赛队连赛前所焊的试件残次品,技术都十分高超。他认识到强中自有强中手,不再满足于做周围人眼中的佼佼者,立志要掌握更精湛的技术,成为行业的排头兵。

多年前的一次赛前集训中,由于不重视理论学习,他的模拟考试成绩和其他参赛队伍的选手差距较大。“就这成绩怎么参赛?”受到别人的质疑后,王建伟不甘心就此落败。在随后的几天里,他刻苦学习,成绩飞速提高,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成绩超过了90分。“虽然在那次比赛中,我没有得到名次,但真正明白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王建伟说。

之后,他不仅用心钻研焊接技术,还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每次参赛前,他总是先自学,然后让爱人随机提问,争取把每个理论知识点都牢记在心。

靠着日积月累的实战经验和精心钻研,王建伟逐步掌握了多种焊接方法。他还实现了“一专多能”,管工技能达到高级工水平,铆工、起重工技能达到中级工水平,成为一名全能技术干将。

凭借超乎常人的拼劲,他用一年时间考取了高压焊工资格证,而其他人一般要花费两到三年时间。经他焊接的压力容器焊缝一次探伤合格率,可保持在99.7%以上。

这些年来,王建伟先后获得“三晋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及中国铝业集团首批“中铝大工匠”等荣誉称号。

比赛不光给他带来了荣誉和自信,更为他完成好日常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想取得成绩,一定要下苦功夫,一定要比别人多学习、多训练。”王建伟说。

勤钻研创出新成果

焊接工作强度高、高温辐射大,王建伟和工友们经历过无数次高温炙烤和摸爬滚打。不论是三九严寒,还是炎夏酷暑,只要有任务,他就一心扑在设备抢修、检修现场。

在一次单管预热器大修过程中,现场工作环境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他和工友穿着棉服遮挡高温辐射,轮流工作,每人每次焊3根至4根焊条。多次轮换后,王建伟为了赶进度,一口气用十多根焊条将剩余焊缝全部焊完。之后,他一起身感觉眼前一黑,晕倒在地。

有一次,为了赶工期,他和工友连续作业30个小时,干完活后直接累倒在一旁的沙堆上。还有一次,王建伟因中暑倒在了作业现场,但醒来后,他咬牙坚持完成当天的检修进度,第二天仍拖着虚弱的身体继续工作……

王建伟以务实的作风,激励和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和他共事多年的王军强说,平时谁碰到技术难题,王建伟都会及时提供指导。他总对大家说,用心,才能出好活。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王建伟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他带领所在班组圆满完成各项检修任务,施工质量越来越好,工期不断缩短,效率连创新高,屡次刷新降本增效的纪录。

2011年,为攻克蒸发器检修工期长、劳动量大的难题,王建伟花费了大量精力查找资料、试验论证。在该项目中,如何把1050根12米长的钢管平行穿越7层有着密密麻麻孔眼的隔板,如何完成2000多个管口与管板之间的密封与紧固,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

最终,他带领团队研究出“子弹头引管器”。如同穿针引线一样,将钢管平行穿入孔眼密布的隔板内。他还和同事把报废的立式胀管机改造为卧式胀管机,成功将蒸发器立式检修改为卧式检修。

后来,王建伟不断完善优化技术创新,将蒸发器大型检修变成了“备品备件”的简单更换,检修工期缩短,大修质量明显提升,蒸发器的运转率大幅提升,有效促进了企业降本增效。此项技术,也成为该公司开拓外部市场的“金刚钻”。

成功攻克1.2毫米不锈钢板片连续焊接技术难关,实现检修国产化;成功攻克铝合金焊接技术难题,实现进口油冷器检修国产化,填补国内有色金属行业技术空白;发明“脱硅槽管排调运组对支架”“蒸发器大修工艺改进”,每年可创造经济效益100万元以上;设计制作“冷凝水罐焊接翻转支架”,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焊工的劳动强度……这些都是王建伟积极参与技术攻关和生产发明活动,用创新打造的亮点。

广授艺培育新工匠

王建伟的焊接技艺精湛,他身上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也熠熠闪光。

从2012年起,他利用晚上的时间开展技能培训,“手把手”、有针对性地为青年工人传授焊接方法,使青年工人的技能水平在短期内迅速提高。

多年来,他共为企业培训4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企业焊工队伍的整体水平,为公司开拓市场奠定了技术基础。这些青年工人的进步有目共睹,有的成为所在班组的生产骨干,有的参加技能大赛取得了良好成绩。他还以技术回报社会,为农民工、社会青年培训焊接技术,累计为地方培训1000余人次。

2018年,“建伟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成为中铝集团首批员工创新工作室。该工作室致力于解决生产过程中效益、效率、质量低下问题,在服务企业的同时提升员工综合创新能力和公司核心竞争力。

作为带头人,王建伟不断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结合生产实践创新工艺。同时,他很重视技术传承,积极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毫无保留地把技能传授给年轻人。

至今,该工作室完成了“一种柱形罐体防倾倒装置”“一种水冷壁管排吊装装置”等10余项创新课题,已有4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实用新型专利。

王建伟用劳动获得了国家和人民的认可,收获了鲜花和掌声。而这背后,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理解。王建伟说,爱人宋桂卿为了支持他的工作,付出了很多,也放弃了很多。儿子已经17岁了,但算起来陪伴他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

20多年来,王建伟用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培养焊工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不息的焊花,彰显着他精益求精的执着精神;独运的匠心,“焊”就了他的出彩人生;多年如一日的坚守,饱含着他对职业的热爱之情,诠释了一名新时代焊接工匠的人生追求和价值。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