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10-21
记者 刘凯华
金秋时节,菊花飘香。在芮城县学张乡,处处绽放着丰收的喜悦,连片菊花开得正盛,花香四溢。菊花田里,村民忙着采摘菊花,嘴角的笑容透露出几分幸福与满足。
在闻喜新桐农业的制茶车间,一盘盘等待包装的菊花药茶,散发出阵阵香气。几个小时前,从田间采摘的新鲜菊花被运回工厂。经人工挑选、加工、包装之后,一朵朵成品菊花被固定在一个个方格子里,每一朵花可泡成一盏金色香茶。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千年积淀,传承至今的山西药茶,正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为农民增收致富增添了新的门路,为产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今年以来,我市抢抓山西省全力加快药茶产业发展带来的政策机遇,紧紧围绕打造“第七茶系”的目标,立足资源优势,狠抓基地建设、龙头培育、精深加工、市场营销和仓储物流等重点工作。全市药茶产业初步形成了种植标准化、加工精深化、产品品牌化的发展格局,产业效益日益凸显。一条富民利民的新兴产业链正在中条山脉沿线、峨嵋岭上、黄河岸边跃然奋起。
亮优势、齐推进,药茶产业势头足
得益于良好的自然条件,运城药茶无论在品种上,还是在种植面积和产量上,都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条山、峨嵋岭独有的地貌、气候造就了84.68万亩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其中槐米、菊花、蒲公英、杜仲、山楂、酸枣、芦笋、连翘、丹参、玫瑰花、茵陈等10余种药茶品种,年产量达5.19万吨,年产值近10亿元,足以体现运城药茶产业的地位。
今年以来,我市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发展药茶产业,推动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为此,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药茶产业作为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重中之重,依托我市自然资源禀赋、农耕文化积淀和产业基础优势,从种植、加工、产品标准制定等方面入手,推动药茶产业全面高质量发展。
同时,我市成立了药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药茶产业联盟,致力于实现茶农、企业、政府间相互协作发展。在扶强扶优的同时,由大企业牵头落实,组织服务,力求做到优势互补,以期实现药茶产业联盟3亿元产值。
药茶产业联盟由亚宝集团作为牵头企业,成员包括康寿、龙鸣、宇越、新桐、国强、天人菊业等根植于全市传统药茶的企业。截至目前,全市现有生产药茶的企业和合作社48家。其中,经过SC认证的16家,有山西药茶区域公用品牌授权证书的15家。
2019年,运城市全年生产各类药茶总量649吨。2020年上半年,在药茶产业联盟和发展领导小组的推动下,我市药茶产量有了明显的提升,达到了1037吨。
政策的落地让拥有先天优势的药茶产业锦上添花。在药茶机构的努力推动下,一大批拥有科研、生产、营销等优势的企业之间可以更好地整合、共享资源,互相提供技术指导。中小微药茶企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为我市药茶龙头产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
搭平台、精加工,好茶须有好技术
自去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山西药茶”战略以来,“山西药茶”从概念到调研,从雏形到发布,从方案到落地,逐步明确了将“山西药茶”打造成农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从那时起,我市的药茶加工产业便被赋予了崭新的制作要求和工艺标准。
“如今我们的菊花药茶不仅口碑好,更是名声在外,很多款菊花药茶产品实现了从原产地直接递送到顾客手中,销量很不错!”闻喜县新桐农业负责人郑娟说,该公司通过研究菊花的种植、烘干加工等技术,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做大做优药茶品牌。锁定菊花产业的成长空间,新桐农业用优品基地带动周边农户齐心致富,并打造了自己的品牌——传花录。
同样乘上药茶“致富车”的还有闻喜龙鸣农业。“公司通过研发,使杜仲茶叶在一揉一捻间更具口感和功效,逐渐在市场上拥有立足之地。”该公司负责人辛灵海说。
在位于芮城县学张乡的天人菊业生产车间里,干净整洁的环境、功能完备的分区、高效运作的储藏,给人带来极具现代化的视觉冲击。特别是天人菊业使用的空气能烘干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属于先进技术,这使得企业产出的菊花药茶更高端、更标准。
芮城康寿槐米药茶的加工,利用酶的易变性失活特性,采用独家的杀酶方法,使其沿着生产所需的方向发生酶促反应。杀酶后,再经过炒制、烘焙,槐米会产生一种焦香味。冲泡后的槐米,茶汤呈透亮的金黄色,口感是后口回甘。
在反复试验上百次后,永济市蒲州镇的国强食品厂筛选出一套芦笋药茶加工的最优方案——“三炒三凉”。新鲜的芦笋想要制成芦笋茶,首先要经过清洗、切割,得到制茶所需的优质笋尖、笋杆部位后,进入高温杀青环节;经过发酵、低温脱水后,芦笋本身的水均衡达到最佳状态,便可进入炒制揉捻环节。精选的芦笋加上独创的技术,使得国强食品厂生产的芦笋药茶在冲泡后,气味浓香、茶汤剔透、口感鲜爽。
截至目前,全市药茶原料列入药食同源目录的有8种,列入山西省地方特色食品的有1种,列入保健食品目录的有3种。在产品方面,全市目前生产的药茶种类达65种。其中,有着山西药茶区域公用品牌授权证书的药茶产品达60种。这60种产品已进驻山西药茶质量追溯平台,实现生产过程全程质量监控,确保了河东药茶产品的安全、健康、高效。部分药茶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推广、品牌创建等方面形成了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特别是亚宝药业,开发的黄芪党参固体饮料和中药茶饮市场销售势头良好,其投资两亿元的“中药四季茶”研发生产项目正在筹备建设。
助农富、促产业,药茶为农添活力
在中条山脉,纯天然、无污染的野生槐树漫山遍野。现如今,极具运城特色的槐米药茶产业,让曾经落满地无人理的槐米成了“金疙瘩”。
随着槐米中提取的芦丁被各大中西药厂大量应用,盐湖、芮城、稷山等多个县(市、区)开始大规模种植槐树。双季槐、高芦丁米槐、中条山山区的野生槐……运城的槐树资源不断得到开发利用,芦丁的好处也在不断被发现、证实。
盐湖区三路里镇沟东村村民陈宝生告诉记者,沟东村的地,多数属于瘠薄山地,之前种小麦时亩产量只有50多公斤。栽上改造后的槐树新品种,槐米亩产达到115公斤,每公斤28元,亩收入3200余元。“谁能想到以前无人问津的槐树,成为我们增收致富的‘法宝’呢!”陈宝生说。
闻喜县桐城镇下白土村村民张坤,是该县菊花产业发展的受益者之一。2017年种植菊花以来,他在新桐农业的支持下,家中的18亩菊花每年能为他带来近10万元的收入。“受益于合作社先进的种植技术,现在,我种植的菊花亩产量可以达到1000公斤到1500公斤,全部菊花都会送到新桐农业进行深加工。”张坤说,“种植菊花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易于管理。未来我还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让自家的‘花园’充实起来,钱包自然也会越来越鼓。”
在杜仲茶功效越来越被人看好的今天,山上曾经没人搭理的“野树窝”竟成了“山中宝”。当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了采茶工、制茶师傅。今年60岁的宋桐才是闻喜县东镇龙鸣农业杜仲基地的一名员工。5年前,他将家中的6亩土地流转给龙鸣农业后,和老伴一起加入该公司。据他介绍,现在老两口每人每月都可以拿到三四千元的工资。“这里很多农民都和我一样是基地的雇员。每年4月到9月农忙的时候,龙鸣农业杜仲基地可解决50名农民的就业问题。”宋桐才说,龙鸣农业让他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增加了不少家庭收入。
新绛县南樊镇沸泉村村民张银屯自从知道了连翘叶能做茶,就来了精神。原先漫山的连翘花只是单纯好看,如今他瞅着不愁种、不愁销的连翘花似“黄金”一样稀罕。
一捧河东茶,一份扶贫业。近年来,我市把“种植扶持”“产业融合”作为药茶产业决胜未来的关键,立足茶农实际、企业实际,围绕药茶供应链、价值链、研发链,进行了全环节、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支持,为运城药茶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其中,涵盖了槐米、菊花、杜仲、芦笋、连翘等标准化种植基地,不仅帮助药茶企业在供应链上更加完善,更是帮助药茶产地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带动全市茶农立足于产业带来的发展活力,播种着属于自己的幸福、致富之路。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