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10-17
杨东平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和永远的老师。把孩子的教育全盘托付给学校,是家长的失职和渎职。家庭教育的功能是学校所不能代替的。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教育。第一是要宽容、善待。保护他们正常的生活,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第二是等待。现在家长太着急,容不得孩子自然成长,找各种速成的门道,拼命“施化肥”,这能结出什么好果子?各种速成的东西满足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是家长的虚荣心!第三是解放。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耳朵,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不能过多地限制管控,也不宜过早定向。第四是发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孩子发现他的自我,发现个性。
在平时,我们需要做的是:第一,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比上名校更重要。对于孩童来说,身心健康无疑是最重要的。“健康第一”并不是一句空话,体现在培养孩子的体育兴趣、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热爱户外活动。只要具备条件,应当让小学生学会骑自行车、游泳,两者是孩子能够终生享用的生存技能,意义非同寻常。喜爱户外活动、身体健康的孩子,往往心理也比较健康,这同样意义非凡。我们知道有这样一类孩子,他们身体健康,性格开朗,人缘好,活动和动手能力强,“除了学习不好,什么都好”。他们这种开朗、乐观的性格是战胜应试教育挫折、自我疗伤的“秘密武器”,并将带给他们一生的好运,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
第二,关注孩子情商培养。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商,而不是片面强调智商,使他成为一个大气、包容、有爱心的人。所谓的“3岁看小,7岁看老”,看的并不是会背几首唐诗,而是遵守游戏规则,乐于助人,有感恩之心,为人正直,学会尊重,乐于分享,善以待人,等等。开朗、大气、亲和力、合作性、讲规矩,这些决定了一个孩子未来的发展,决定了他能不能成“大器”。一个小心眼、不合群、病恹恹的孩子,肯定是走不远的。人格养成还包括生活能力的培养,其价值是培养一个人自强自立的能力。
第三,关注孩子“精神成长”。对儿童而言,身体健康、人格健全、个性和兴趣、好奇心、想象力、热爱阅读,等等,都是孩子终身受益的早期教育内容。我们看到太多被考试压倒的孩子,他们经常抱怨负担太重,没有闲暇时间做自己喜爱的事。但是,如果你真的给他三天时间让他自主安排,就会发现他其实没有自己想看的书、想做的事。所谓“阅读奠基人生”,就是要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孩子在幼年与书结缘是一件大事。当一个孩子喜欢阅读、与书为友时,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好的儿童读物是孩子的“精神母乳”,会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影响孩子的成长。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一个家长能为孩子所做的,是提供尽可能宽松的成长环境,在这一过程中鉴别和认识孩子真正的爱好和习性,加以引导和培养。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好比池子越大,水越多,才可能长成大鱼。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