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造血”扶贫书写时代答卷
——芮城县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0-09-04

记者 裴旭薇 通讯员 曹 飞

▲永乐镇千亩菊花喜获丰收。  曹 飞 摄

这是一场时间紧迫的决战——

17个贫困村,13691名贫困人口,曾是摆在芮城县面前的一块“硬骨头”。

这是一次没有退路的挑战——

资源匮乏、山河阻隔,沿山一带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曾是芮城县脱贫路上的“拦路虎”。

这又是一张催人奋进的答卷——

经过数年攻坚,截至目前,该县17个贫困村全部摘帽,5223户13557名贫困人口脱贫,全县贫困发生率由6.08%下降到0.04%。

近年来,芮城县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以“造血式”扶贫激发脱贫活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扶贫新路子。

因地制宜

发展特色产业

初秋时节,穿行于芮城的清新山水间,随处可见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序的新图景。

见到永乐镇上庄村村民李雪妮时,她正在自家的两亩菊花园里采摘菊花。“今年雨水好,价格也好,菊花亩产量超过1500公斤,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紧紧张张一个月时间采摘,赶在孩子开学前,学费就有着落了,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了。”说起如今的生活,李雪妮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16年,因病致贫的李雪妮无力承担两个孩子的上学费用,生活捉襟见肘,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时,芮城县政府下发的教育扶贫基金解决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接着,李雪妮又申请了产业帮扶资金,种起了菊花、黄芩和远志等中药材。农闲时,她和丈夫还会在村里的菊花加工厂打零工,全家一年下来收入近5万元。如今,李雪妮不仅还清了欠款,还有了积蓄,一家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迈得更稳了。

发展特色产业是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近年来,芮城县依托本地苹果、花椒、芦笋、屯屯枣、香椿5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24家,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7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亚宝集团、天之润枣业、鑫峰调味厂等龙头企业,通过资产收益、吸纳就业等模式,与3000余户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全县一半以上的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县扶贫开发中心因地制宜、分类施策,5年来共投资4950万元实施了沿山一带吃水工程、古魏镇王夭村果品包装分拣中心、永乐镇蔡村恒温冷库、西陌镇马夭村生猪养殖等146个产业扶贫项目,切实带动贫困户通过产业增加收入。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药茶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瞄准这一契机,芮城县委书记张建军指明发展思路:壮大药茶产业,做强康养品牌。

按照县委提出的发展方向,永乐镇党委、政府依托当地2万余亩中药材和康养农作物优势,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种、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工作思路,把药茶产业作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重要抓手,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永乐镇上庄海涛菊花加工厂负责人任海涛告诉记者,全镇和自己规模差不多的菊花加工厂共9家,都是订单作业。村民种植的菊花加工成菊花茶产品后,销往杭州、北京、上海、成都等地,按照保守计算,全镇每年仅菊花种植一项收入可达5000万元左右。

绿水青山

撬动美丽经济

近年来,芮城县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牢牢树立“生态固本,业态增效”的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美化绿化、遗产保护等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积极顺应乡村旅游发展大趋势,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城乡建设、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专项规划,通过“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全域旅游+脱贫攻坚”模式,打造了“康养”“黄河人家”“中条人家”等一批乡村旅游、民宿、康养等新业态示范点。随着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的持续推进,周边的村民们也获得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今年50岁的王小平是芮城县大王镇南辿村在外务工人员。看到家乡全域旅游发展前景,他于2017年年初回到村里,经营起了农家乐。“我把自家房子进行改造,四间窑洞重新装修,当年7月份就开始对外营业,生意很不错,年底就收回了成本。”王小平告诉记者,家乡好山好水好空气,加上慢节奏的生活,是很好的养生福地,吸引了周边县市很多游客前来观光。

据统计,去年,该县累计接待游客700余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2.9亿元,同比增长17.8%。

技能培训

实现精准脱贫

9月2日,秋高气爽。在阳城镇产业扶贫基地硕园果业扶贫车间内,杜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选朝正在包装车间忙碌着。“我在这里打工,不仅离家近,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一年下来收入2.3万元。背靠扶贫车间,我们家早就脱贫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李选朝说。

就业是促进贫困群众脱贫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2016年以来,芮城县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使有培训意愿且符合受训条件的贫困劳动力应训尽训。通过劳务协作对外输出一批、产业发展就地就近吸纳一批、鼓励居家灵活就业一批、中介组织介绍就业一批、扶持自主创业带动一批、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六个一批”等措施,多渠道帮助贫困劳动力就业,使各类贫困劳动力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张龙是永乐镇杨涧村的贫困劳动力,通过参加县人社局组织的“芮城锁业”技术培训,仅用了25天时间,就初步掌握了锁具基本原理和开锁技能,进入该县“全国锁王”张立新的下游企业工作。“三个月实习期工资3000元,转正后工资能达到5000元左右,也可以自主创业,公司还有针对创业者设立的专门的培训课程。”张立新告诉记者说,今年,公司已经培训4期共94名学员,其中23名学员已满实习期,6名学员自主创业,收入稳定可观。

在西陌镇硕贝爽服装加工扶贫车间内,40余名妇女正加班加点赶制订单。这个开在村民家门口的“扶贫车间”让附近几个村和易地搬迁小区里的26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基本实现了贫困群众“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以前我一直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现在可以在家门口打工挣钱了。一个月收入2500元,还不耽误照顾家里。”贫困户马巧巧告诉记者说。板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刘淑君也在这里打工。她说:“扶贫工作队介绍我来这里打工,一个月能挣2000元。政府不但给了我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还给了我5万元创业担保贷款,我对今后的幸福生活很有信心。”据介绍,目前,该产业扶贫就业点有70名工人,其中包括16名贫困劳动力,短短一年时间,这些贫困村村民全部实现脱贫。

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扶贫故事,一组组“脱贫摘帽”的硬核数据,一张张神采飞扬的盈盈笑脸,凝聚在这份用责任和担当书写的脱贫答卷上:县委书记张建军、县长尚玉良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张建军带头遍访全县17个贫困村,走访贫困户286户;县委常委“一对一”定点包联,31个县级领导人人“戴帽”,发挥“头雁”引领作用;涉及20个深度贫困村的1047户2935人实施了易地搬迁,搬迁户入住率达到100%;投资365万元新建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有效拓宽了搬迁群众的就业创业渠道;220.4万元补助金资助贫困大学生144人;50岁以上贫困人口免费体检达5996人;20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发放贷款9436.7万元,为贫困户贴息369万元……真扶贫、扶真贫,数据不仅见证着芮城县发生的可喜变化,也凝聚着全体党员干部群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辛劳和汗水。脱贫摘帽蓝图变现实,美好生活愿景变实景,充满无限希望的古魏大地,如同一幅依山傍水的锦绣画卷,在众人面前徐徐展开。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