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8-19
地上房仓储粮,至迟出现于殷商末年或西周初期。《史记》记载的钜桥粮仓,可能是建在殷商国都的一座大型房式粮仓。
汉、唐以后房仓逐步取代窖穴储粮,成为粮仓建设的主要形式。
初期地上储粮,大都使用圆形的囷,房式仓一般规模较小,构造也较为简单。
从陕西考古出土的粮仓模型看,以凤翔高庄秦墓出土的圆形平底囷为最早;房式仓中有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的方形仓和潼关吊桥汉墓出土的长方形仓。秦商鞅变法以后,房仓规模逐渐扩大,郡县粮仓以1万石为一积,太仓以10万石为一积。汉承秦制,西汉时期房仓建设又有发展,重檐屋顶的大型房仓和带有仓楼的高大房仓相继出现,建造技术也开始讲究,美观与实用并重。
清代粮仓建设以房仓为主。陕西出现过两次建仓热潮。一次是在康熙末年到雍正年间,全省5个府、10个直隶州、73个州县中,共建起各类粮食仓库974座,有房仓4184.5间。另一次是在咸丰八年到光绪五年,全省兴建义仓1600多处,其中位于西安城内西仓的永丰仓,一直使用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拆除另建。
房仓以西汉华仓最为著名。西汉华仓即汉时京师仓,位于今华阴县城以东硙峪乡段家城和王家村以北的瓦碴梁上,是关中漕渠的配套设施,设在河口附近,用来中转储备漕粮。大约建于西汉武帝时期,毁于新莽末年或东汉初年。(《粮油市场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