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08-17
□记者 陶登肖 范楚乔
▲清洗水果 范楚乔 摄
“这两天鲜果刚上市,就有外地客商打电话订购果产品。”近日,芮城县宇恒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荆永星说,12公斤鲜果可以加工1公斤果干,他们公司平均一年加工销售果干超过1000吨,消化鲜果12000多吨,既帮助当地销售了果品,又安置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一举多得。
近年来,除浓缩苹果汁外,我市果品深加工产品发展势头也非常好,成为果品加工业的新亮点和果品出口新的利润增长点。目前,全市有果汁、果酒、果脯等果品深加工企业23家。宇恒食品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位于芮城县陌南镇坑南村,现有员工90余人。该公司主要采用订单式销售方式,按照客户需求,将苹果、桃子等果品加工成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果产品。
“我们生产的果干都是纯天然的,浓缩了整个水果的精华。虽然水果中的维生素C会遇热而流失一小部分,但果肉里的矿物质、膳食纤维等多数仍保留着。”荆永星边走边介绍,果品加工历史悠久,如今,果品深加工的设备及制作技术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智能化。
伴随着设备的轰鸣声,车间内的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工作台前,大家分工有序,清洗、削皮、去核、切丁、护色、烘干……记者看到,宇恒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主要以机器为主、人工辅助,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深加工所需的果品都要脱皮,所以公司收购鲜果时对果面、果色就不会要求那么苛刻。果农会根据收购条件,采摘符合条件的鲜果。”荆永星说,“今年,公司将继续加大鲜果收购力度,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鲜果时令性强,上市相对集中,且多数水果收获期、保鲜期比较短,损耗率较高,不宜长时间贮藏和长距离运输。对此,宇恒食品有限公司通过深加工,将果品进行“变身”,延长了贮藏期,卖出了好价钱。
这样,一方面能够缓冲鲜果集中上市带来的销售压力,降低滞销风险,平衡市场供给,促进价格稳定;另一方面,也使果品销售的产业链延长,提高了果品附加值,在实现增收的同时还能促进当地就业。
“现在是果产品加工的旺季,我们会及时订购、贮存一些新鲜水果,储备原材料。目前,公司正加班加点组织生产,确保市场供应。”荆永星说。
以前,该公司因规模和资金的限制,设备加工能力较差、产能低,每天最多能生产两吨产品。2016年,在政府相关项目的资金扶持下,该公司扩大生产线,烘箱从6个增加到16个,还购置了一台全自动削皮设备。现在,公司每日的产量超过了5吨。
在生产的同时,为有效治理生产中的污水排放问题,避免对周边居民生活用水带来不利影响,该公司于2016年投资300余万元,购置了一套新型污水处理设备。现在,污水经过多环节处理后,水质得到有效改善,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近几年,市场上对果品加工产品需求量大。宇恒食品有限公司也准备扩大投资,加快生产。
老车间里一片忙碌的景象,不远处宽敞明亮、高标准的新厂房也已基本建成。“新厂房投资2000多万元,包含分拣、膨化等车间,不久,果酱、果茶等也会成为公司的主打产品。”荆永星说。
目前,宇恒食品有限公司的果产品大多通过山东、河北等地出口企业,分装后销往欧美国家。“通过第三方出口,就等于蛋糕会有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被别人拿走。”荆永星说,“目前,公司已经取得相关资质。下一步,我们打算自己做出口。同时,还要抓好内销,打开国内市场,提高销量和知名度。”
“同山东等省的果品出口、内销、深加工等相比,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们有信心迎头赶上。”运城市果业发展中心出口贸易科负责人王斌说。
抓市场热点,走信息先行;迎合消费需求,做多渠道分流。近年来,运城市果业发展中心以相关政策为引领,积极引导和扶持了一批果品包装、冷藏、出口的龙头企业。
这些企业加快了我市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实现了规模化经营。面对疫情防控之下的特殊局面,企业也能充分利用各项政策,选择有效的营销模式,规避风险,提振市场,实现了运城果品销售情况稳中向好、逆势上扬。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