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08-17
编者按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的重要指示,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我市多个职能部门及餐饮等相关行业、部分市民,了解我市餐饮浪费现象的具体情况、问题根源,以及下一步需要采取的有效措施。本报从今日起,推出“拒绝餐饮浪费”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在市区银湖饭店,顾客将剩菜剩饭打包带走。 赵茜 摄
外卖点太多吃不了,浪费;饭菜不合口不想吃,浪费;宴席菜品没吃完,浪费……通过几天的走访调查,记者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舌尖上的浪费”现象仍然存在,但不少人已自觉践行“光盘行动”,避免粮食浪费。
“俭”菜品代替大排场
市民任军在市区步青路经营一家饭店,主营菜品为底张羊肉泡,开业已有10年。8月13日,记者在任军店内走访时了解到,近几年,该店的餐桌浪费现象已越来越少。
任军说:“我的店规模不算大,属于快餐形式。以前,大家请客吃饭一般都是先点一大桌子菜,总怕不够吃,但很多时候吃到最后会剩下不少,普遍存在点菜过多的情况。”
近两年,任军明显感觉到,许多顾客认识到了“光盘行动”的意义,店内餐桌食物浪费现象减少了很多。“顾客适量点菜,不光避免了食物浪费,而且对服务员来说也降低了工作强度。”任军说,“看到食物被吃完,不管是厨师还是服务员,心里都觉得很欣慰。大家不糟蹋粮食,我们也能更好地处理餐厨垃圾。”
和任军一样,经营流动饭庄的荆朝也有同样的感受。荆朝常在临猗县城周边接一些红白事的宴请订单。
“以前主家办喜事,大多都是订‘十全’套餐,包含甜味、咸味各10样。宴席结束后,即便是客人们将馒头和不带汤水的肉食打包带走,还是会有大量的饭菜、汤水最后被倒进了泔水桶。”荆朝说,近几年,各村开始严格控制红白事宴席开办标准,浪费现象明显减少。现在,大部分都改成了“两滴水”套餐,热菜是咸味、甜味各两样。吃完酒席后,桌上基本只剩些汤水,泔水量少了很多。
据荆朝介绍,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7月初才开始承接宴席。最近接的宴席订单比以前更加简单,大多是6个凉菜、一大盆羊肉泡馍或烩菜就解决了问题。
“各村都在宣传文明用餐、减少聚集的相关政策,村民们也都积极响应。宴席上的剩菜剩饭少了,不仅减少了服务人员在宴席结束后的工作量,而且避免了客人们长时间聚集,更节省了食材和资金,有效避免了食物浪费。”荆朝说。
男性打包顾及“面子”
一饭店店主刘凡发现,平时来店吃饭的客人中,餐后打包者多为女性,而夜市的大部分食客是男性,餐饮浪费现象就普遍存在。
“男性顾客来店大部分都要喝酒,经常会冲动点餐,服务员也不好过多劝阻。”刘凡说,尤其是夏天的晚上,很多人会约上好友到夜市上小酌两杯。即便知道喝酒之后吃不下太多东西,但他们还是想多点几盘“下酒菜”放在桌上,尤其是请朋友吃饭,点得少了害怕朋友评价自己“小气”。
顾客结账时,如果看到桌上剩余的菜量还比较多时,刘凡和服务员会主动询问顾客是否需要打包。但大多数情况下,喝了酒的顾客会不以为然,表示“只有半盘菜而已”“不需要”。
“饭店菜品供应量大,遇到旺季,每桌就算浪费半盘菜,算下来就是浪费了很多原材料,看得人着急,但也没办法。”刘凡说。
对于剩菜的打包情况,刘凡告诉记者,如果是一家人出来吃饭,大部分女性会主动要求服务员打包,将剩菜带走。但男性碍于面子,提出打包要求的,少之又少。“作为店主,我更希望大家能选择餐后打包,每每看到客人剩余的大量饭菜被倒掉,非常让人心疼。”刘凡说。
宣传勤俭蔚然成风
▲在市区恒泽大酒店员工餐厅,员工们自觉践行“光盘行动”。 陶登肖 摄
争当“光盘侠”也分场合。家住马家窑社区的袁女士一家出门就餐时,会分情况进行打包,如果是参加宴席,她会将桌子上的主食进行打包,考虑到饮食卫生,其他剩菜和剩汤并不会带走。但是如果是家庭聚餐,她会与家人做到按量点餐,即使有少量剩余,她也会全部带走。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运城市第一时间爱心公益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上官卫校和家人,就一直践行“光盘行动”。他说自己吃饭时,盘里一粒米饭都不会剩。“这是家庭教育的影响,母亲从小就告诉我盘里一粒米都不能剩,家风很严。”上官卫校说,后来,他结婚生子,把这个家风一直传承给孩子,以身作则教育孩子珍惜粮食。
8月13日下午,记者在市区星河商业街一家大盘鸡店内就餐时,听到有一桌顾客在谈论拒绝餐桌浪费的话题。就餐结束后,他们的餐具中只剩下了汤汁和辣椒等配料,其中一名顾客还将餐具摆放整齐,并拍照发朋友圈,表示要向微信好友宣传节约粮食的意义。
从市民的点滴节约行动中,记者可以窥见,制止餐饮浪费,并不只是争当“光盘侠”,吃不了“兜”着走,吃干净、不浪费并不只是节约的全部,它更是一种节制的文化传承,是一种敬畏粮食、爱惜他人劳动成果的精神沿袭。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