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6-12
记者 李宏伟
20年弹指一挥间。
20年,运城教育走过了从小到大到强的风雨时艰;
20年,运城教育经历了砥砺前行的改革大潮;
20年,运城教育缔造了属于河东教育的金字招牌;
20年,运城教育谱写了砥砺奋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辉煌篇章。
运城自古就有崇教尚学的传统,基础教育一直走在全省前列。2000年运城撤地设市以来,市教育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教育厅的专业指导下,积极争取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努力寻求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紧密围绕全市改革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科学谋划、主动担当,实现了运城教育事业的高歌猛进。
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近百万名干部职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系列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认真落实省、市具体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抓均衡,促公平,加大硬件投入,实施软件改善,持续推进教育提档升级,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大运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学前教育抓普及
“运城模式”全国知名
20年来,我市学前教育由弱变强、从强到广。撤地设市前的1998年,全市开始推广学前三年教育,2013年圆满收官。2014年以后,学前教育走出了一条“穷财政”办“强教育”的改革创新之路。
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1448所(含小学附属幼儿园),公办园834所,民办园614所,其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333所,普惠性资源覆盖率达到81.31%;在园幼儿总数18.5万人,全市幼儿教师1.7万人,学前3年毛入园率从2000年的85.3%,跃升至现在的99.0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
尤其是近3年来,通过建设公办园、发展普惠性园、整改小区配建园,有效缓解“入园难”;建立城乡一体化、强弱结对、集团化办园、送教下乡4种帮扶发展模式,缩小园际差距;通过招、转、买、聘等途径补充幼儿教师,建立市县乡园四级培训网络,有效提升教师专业水平;通过专家引领、依托片区联动教研、加强课题研究、促进学前教育内涵发展的“运城模式”成为引领我省学前教育的风向标,在全国产生影响。
学前教育是教育之基。20年来,我市按照面向大众、收费较低、办园规范、质量合格的基本条件,在幼儿园自主申请、县级初评、市级抽评的基础上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稳步推进小区配建园专项治理,促进教育均衡。以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名义下发《关于开展运城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针对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移交、办园等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治理工作,确保2020年年底前将所有的城镇小区配建幼儿园办成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深入开展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廓清教育环境。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做好入学准备和幼小衔接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极大缓解家长“跟不上”的焦虑,努力形成幼小协同、双向衔接、家园共育、齐心合力、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搭建共同学习共享资源平台,推进教育发展。采取学前教育工作县域现场会方式全方位宣传、推介和展示县域在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交流分享科学理念、典型经验和创新做法,促进县域间理念和资源的交流共享,为全市提供范本,解决在文化建设、内涵发展中的一些疑难和困惑。
举办全国性论坛推广运城经验,扩大教育影响。2019年,第二届全国幼儿园课程与游戏论坛暨运城市幼儿园教育活动观摩会在运城隆重召开,集聚湖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四川、江苏等全国各地学前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幼教干部等500人,透过运城学前教育内涵发展看地方学前教育改革实践样本,共商共享“运城样本”改革实践成果。
义务教育促均衡
“运城样板”全省领先
义务教育是教育之根。20年来,我市义务教育蓬勃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1998年,率先在全省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我市又完成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重大调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初步实现。之后,我市精力集中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全面改薄”等一系列惠民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通过学校布局调整、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措施,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加大中心城区学校建设力度,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将全市每一所学校都打造成高品质的学校。2017年,在全省率先通过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我市义务教育由普及进入了基本均衡发展阶段,目前正在迈向优质均衡发展的新阶段。“全面改薄”顺利完成,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运城样板”被《中国教育报》推向全国,成为典范,教育公平迈出新步伐,走在全省前列。
近年来,我市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开始进入均衡发展的精准教育、质量教育阶段。按照《运城市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全市对所有中小学校规模轨制进行重新核定,逐步压缩超大规模学校的轨制,严格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严禁名校无序招生。目前,66人以上“超大班额”彻底消除,55人以上“大班额”基本消除,2020年底全面消除“大班额”现象。
全力整合教育资源,纵深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在中心城区组织市、区两级教研员及十大教育集团校长、分管校长、教研组长、初中九大学科、小学八大学科评课教师等百余人,深入到每一个集团校区,开展常态化集团化教研活动;办学模式改革使市直学校和盐湖区学校破除壁垒后又进行了中心城区学校带领县、乡城镇学校发展的新尝试。
尽力增加硬件投入,持续扩大中心城区学位供给。大运小学、大运幼儿园和幼师高专金海湾幼儿园于2019年9月初顺利开园,运城市第五幼儿园和人民路分校及附设幼儿园正式开工建设。2017年5月以来,全市新建中小学校幼儿园99所,其中公办66所,民办33所;总投资37.9亿元,占地7180亩,增加学位48685个,基本上满足了各县(市、区)人民群众对教育资源的需求。特别是在运城中心城区,两年来共新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38所(公办15所,民办23所),总投资20亿元,占地5404亩,增加学位37050个。
真心解决群众难题,有序推进公办小学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全市13个县(市、区)和市直325所公办非寄宿制学校按照“一县一案”“一校一策”多样化模式,全面铺开公办小学校内托管服务行动,5885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惠及73594名学生,服务工作科学规范,安全高效,有效解决了群众关心的小学生“放学早、接送难、无人管”的问题。
严格执行教育方针政策,全面关注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在“控辍保学”方面:各县(市、区)均做到“一县一策”“一生一案”;13个县(市、区)均成立了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指导残疾儿童接受适合的教育,对残疾程度较重的适龄儿童采取送教上门、远程教育等手段保障其接受教育的权利。全市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达到100%,无失学、辍学儿童。在特殊教育方面:创建了3所省级特色特殊教育学校,连续派出教师参加全省康复技能、融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等专项培训,提升特殊教育水平。
高中教育强内涵
“运城高考”成为品牌
20年来,我市高中教育不断突破自我、突飞猛进。在加快普及高中教育、科学调整高中布局的同时,我市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坚持质量提升和特色发展并重;改革学校评判标准,促进高中多样化发展;连年聘请全国高考综合改革专家、知名校长等来运作高考综合改革专题培训,促使各高中积极应对新高考改革;市管高中向市委交账,县(市、区)管高中向县(市、区)委交账成为年度考核的常态;学校管理、育人模式、多样化办学等从“单一”走向“多样”,从“同质”走向“特色”,高中教育质量连年提升。继撤地设市以前的高考“十连冠”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高考成绩一路飙升,达线人数稳居全省前列。“运城高考”已经成为我市在全省的一张闪亮名片。
高考是衡量高中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提升教学教研能力,保持高考第一方阵位置。2002年以来,我市高考实现在全省“十一连增”。2003年至2008年这6年里,我市高考成绩更是每年一个新台阶,年年都有新亮点。2018年,我市高考成绩斐然,清华、北大、港大录取人数高达32人,二本以上达线率较上一年增长10%。2019年高考,我市文理两类一本达线人数5872人,达线率16.2%,比全省高出0.7个百分点;文理两类二本达线人数17579人,达线率48.6%,比全省高出3.4个百分点。全省高考理科第一名、第三名被康杰中学摘得。半数以上的县(市、区)达线率实现正增长,我市14所省级示范高中达线人数和达线率环比均有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共有409691名考生跃过了“龙门”,到各大高校深造。其中,向北大、清华共输送了600多名优秀学生。
改革学校评判标准,促进高中多样化发展。多年来,市教育局常态化深入市直及各县(市、区)高中学校对学校管理、育人模式、多样化办学等进行调研,指导各高中学校在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从“单一”走向“多样”,从“同质”走向“特色”,创新育人模式,多样化特色办学。风陵渡中学的“农科教”相结合办学模式成果斐然,永济中学的社团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强化年度考核,提高高中管理效能。市管高中、县管高中向市委、县委交账成为年度考核的常态。此类考核办法,对高中学校施加了压力,激发了干劲,凝聚了力量。
职业教育抓提升
“运城职教”贡献力量
20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实现了质的飞越。职业院校数量从43所发展到现在的50所,其中高职院校6所,中职学校44所。中职学校中,有国家级、省级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13所,五星级学校7所。职业院校在校生达7万余人,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大运城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全市职业教育建立紧跟区域产业发展趋势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精准对接区域重点产业、社会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脱贫攻坚等需求,形成了口腔工艺、少儿推拿、制版印刷、临床护理、学前教育、机械制造、养老服务等一批全国知名的招牌专业。
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近三年来就为产业集群建设培养、培训了7万余名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服务全市产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高等教育上层次
“运城高教”厚积薄发
20年来,我市高等教育从早期专科教育奋力起步,中期专科学历教育大规模举办,到近年来的本科学历教育升级,实现了厚积薄发。
自《高等教育法》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积极创造条件,提升办学层次,先后支持6所普通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高专,运师高专和运城幼师高专联合升本取得阶段性成果,运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升本。高等教育提速发展,涵盖师范、幼教、护理、煤炭、农业等30个专业,全市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从2000年前的几千名发展到现在的5.56万名,每年输送专业人才1.7万人,为全市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20年的发展中,我市各高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运城学院从二十一世纪初期的18个系(部)45个专科专业,在校生9000余人,发展到现在51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全日制在校生2万多人,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现代化的高等院校。多年来,我市学生经过各类招生考试,全市具有大中专学历者已达到百万人以上,占到全市总人口的20%,使全市几乎每一户就有一名大中专学生。
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提速发展。我市高校牵头组建了文化旅游、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卫生保健四大职教集团,有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高等教育的龙头地位和牵引力量正在形成和发展。各高校在办学规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现代教育早入手
“智慧教育”占得先机
20年来,我市教育现代化不断提档升级。从20世纪末,全市90%以上学校实现“三配套”,到现在,我市快速推进智慧教育二期工作,建设智慧校园,特别是我市作为山西唯一入选市,以综合排名第二的好成绩入选2019年度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名单,标志着运城将与北京市东城区、河北省雄安新区等先进地区一道开创智慧教育新生态,示范引领全国区域智慧教育快速发展,我市教育现代化实现了从省内先进到国内领先的跨越式发展。
面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运城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覆盖、全科目、全天候”的网络直播教学,确保了“停课不停学,离校不离教”的良好效果。受到了广大学子和家长的赞扬,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并得到了省教育厅以及全省同行的称赞。
目前在智慧教育建设方面,全市12所中小学被确定为山西省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学校,占全省试点校的六分之一,与太原市、长治市并列为全省第一。
教育评价多样化
素质教育结出硕果
20年来,我市狠抓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类比赛中所获奖项无数,运城教育正在建设教育强市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开齐开全音体美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自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举办以来,全市学校的艺术节目、艺术作品、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和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纷纷代表山西省参加展演活动并获奖,获奖作品数量稳居全省前列。全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初高中篮球联赛已成为市级三大“品牌赛事”。
开展全市学校“大课间、大比拼”活动,全力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在半年多时间里,全市“大课间、大比拼”活动在13个县(市、区)和市直学校开展,先后有60多万中小学生参加,临猗大课间活动甚至走进了央视,受到央视和各大新闻媒体的关注,展示了我市艺术教育风采。
开办艺术教育工作者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班,提升全市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水平。普及国防教育知识,为爱国主义教育注入活力。
民办教育规范化
撑起教育的“半边天”
20年来,我市民办教育由少到多、从低到高、快速发展。从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再至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的施行,运城民办教育从低水平办学驶入了分类管理、规范发展的快车道。1999年年底,全市民办学校148所,在校生19045人。经过20年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的规范发展,我市民办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1875所,在校生22.6万余人,教职工1.97万余人,总投资达40亿元。民办学校覆盖学前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层次,奏响了公办教育和民办学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交响曲,成为我市教育事业的重要增长极。在有效增加教育供给、推动教育创新、提高教育效益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服务运城教育强市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市坚持实施乡村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夯实教师队伍素质基础;连续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弥补农村师资薄弱“短板”;不断深化城镇教师支教工作,为教师队伍发展注入活力;精准实施“国培计划”,为教师队伍建设架梯搭桥。
我市还在教育科研工作上推陈出新,在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上提升有方;招生考试工作有序进行,所有考试实现零失误,在空军招飞工作中,我市录取人数连续位居全省第一,被中部战区表彰为招飞工作先进集体。
此外,教育宣传工作提档升级,“小”报纸赢得“大”荣誉:《小学生拼音报》期均发行量达到101万份,被评为“全国百强报纸”;小学生拼音报社被省委宣传部评为“十大阅读推广机构”。语言文字工作全省领先,“小”学校成为“大”基地:稷山县稷王小学被省教育厅确认为山西省唯一一所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20年来,运城教育实现了“三连跳”:一是通过“普及”与“提高”战略,即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迈向各级各类教育的全面普及,由办重点学校迈向全面提高质量,逐步推进我市由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大市、人力资源强市和教育强市迈进;二是教育的战略地位越来越突出,其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越来越明显;三是教育价值取向逐步由社会工具价值向人本价值回归,“立德树人”“为人的发展服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正在成为教育的基本价值遵循。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虽任务艰巨,但使命光荣,希望无限。运城教育人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树牢信念,砥砺奋进,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在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征程中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干出好成绩,为运城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作出教育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