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古人看“行路与才干”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03-16

古人善于“格物致知”,一路走来,都会用心考究、小心求证,以弥补自身不足,同时与贤明人士辩论切磋,所以游历越频繁,见闻越广博。可以说,行万里路可以经风雨、明道理、长才干。

宋濂《送陈庭学序》一文,也讲述了行路与才干的关系。浙江台州的陈庭学,能为诗,善游历,“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我们常说,向山借强,向河借奔。陈庭学文章的变化,得益于蜀中山水和蜀中经历。

多行路,往往能学习到书本上难以学到的东西。唐人柳宗元,之所以写下名垂千古的“永州八记”,离不开他深刻地阅读人生、阅读地理。宋人苏轼,“黄州、惠州、儋州”,一路走来,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离不开他独特地观人观事观自然。明人袁宏道,文章空灵隽永,独抒胸臆,在文坛上立起“公安派”的名号,同样离不开他善于观察、善于游历、善于实践。

行路,也是一种探求、一种调研。通过行路增长才干,关键在于一个“善”字。同一个地方,善游者可以留下万千感悟,写下不朽名篇。而有的人匆匆游览,不加考证,不加体悟,不加辨析,只是看一眼而已,并未留下什么印迹,也就谈不上见识和才干了。 (《解放军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