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11-15
阮婷在给学生上课。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郑 菲
她是一名平凡的语文教师,常年扎根乡村小学的三尺讲台;
她又是一名“不普通”的乡村教师,在第35个教师节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并作为我市唯一一名教师受邀赴北京参加“2019年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与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握手。
她就是万荣县通化镇通化二校教师阮婷。
近日,记者走近阮婷,了解她平凡而不普通的教学人生。
家风传承,谱写教育情怀
今年35岁的阮婷,从2004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耕耘在乡村教育的第一线。15年的从教之路,她勤勤恳恳、竭尽全力,把对教育的片片赤诚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融入进每一天的教学中。
而影响她的正是她的外公和母亲两代教育人对教育的付出。
阮婷的外公曾是一名朴实的乡村教师。在阮婷的记忆里,外公总是穿着白衬衫、黑裤子,骑着一辆写满岁月痕迹的“二八”自行车,风雨无阻来往于几十里外的小村庄去教课。
小时候,总能听到外公在她耳边“唠叨”:“教育是份良心活,要尽力把活干好,对待娃娃要有耐心……”
同样作为乡村教师的阮婷母亲,对待工作更是精益求精、认真负责,总是忙碌到不能按时给阮婷和妹妹做饭。
在长辈们的影响下,阮婷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师范院校,并在毕业后留在了家乡。
在阮婷心中,正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家风,让她从小便明白了什么是师德,什么是责任。
以校为家,播洒爱的种子
从踏上工作岗位那天起,阮婷就在心里暗暗发誓:既然选择了最钟爱的事业,就要用一生的精力去干好这件事。
记得在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在一所民办学校当教师的阮婷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
每周末放学,和孩子们一样渴望早点回家的她却迟迟回不去。因为班里一名9岁的女孩,父母离异,妈妈要去太原打工一段时间。孩子的母亲委托阮婷来照顾孩子。
从那之后,每当天刚蒙蒙亮时,她就起床给孩子梳头发;当孩子生病时,又焦急地背着孩子上医院;当结束完一星期的工作,许多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同事相约去逛街时,她却已拉着孩子坐上公共汽车,回到自己的家里。
那一年,阮婷仅仅只有20岁,就这样坚持了一年。
放假时,孩子的妈妈回来了,看到学习成绩好又长得白白胖胖的女儿时,她激动地说:“阮老师,谢谢你,多亏有你的照顾,我在太原才能安心呀!”
阮婷也因此获得了学校颁发的“老师妈妈”这一荣誉。那年冬天,她以高分考入了通化三校,真正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
在通化三校工作了3年,阮婷被调到通化二校。
通化二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各项工作教师都要做到全方位无缝隙管理。为了更好投入工作,家在县城的阮婷选择以校为家。
每天从清晨陪同孩子洗漱到一日3次的盛饭舀汤,从晚间班里14名留守儿童的作业辅导到组织学生上床入睡,阮婷事无巨细地陪伴在学生身边。
哪个生病的孩子饭后是否把药喝了;哪个自理能力较弱的孩子是否知道增减衣物;哪个内向的孩子是否吃饱了饭菜……这些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学校里8平米的宿舍成了阮婷第二个家。每逢周末,一家3口才能短暂相聚。
“乡村学校的学生不仅需要唤醒,更需要呵护。作为一名乡村教师,需要对学生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爱心,付出更多的细心和耐心。”看似一句简单的话,阮婷坚持了11年。
多年来,阮婷扮演着多种角色。上课时,她是学生严厉的教师;中午盛饭时,她是照顾学生起居的生活阿姨;打扫卫生、帮他们整理衣物、床铺时,她是学生的妈妈……
率先垂范,培养优秀学生
生活中,阮婷如母亲般关心关爱着每个学生;工作上,她认真负责,尽自己所能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为了让学生快速记忆知识点,晚上她经常在宿舍手捧教材,嘴里碎碎念叨,手上打着节拍,帮学生寻找既记得快又记得牢的好方法,为的是第二天能和学生一起背诵一个个难理解的知识点。
她时常将新课改理念贯穿于课堂上,剔除旧的思想和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她坚持在班级内开展“读书交流会”“学生诵读比赛”“手抄报展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及审美能力,为新时代的语文课程做好奠基。
努力就会有所获。她所带的班级学生成绩连年名列全县前茅。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由于学生年龄小,班级里的事务除了及时跟踪,更需要教师做到周密安排,才能有序进行。
阮婷说:“近几年,我所带的年级基本为小学高段,孩子们渐渐具备了责任感、民主意识。因此每学年开学初,我会将‘我为班级出份力,班级因我更精彩’的理念植根于每一位学生心中。和他们交流协商选定班级具体事务的责任人,保障每一位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在她的安排下,教室楼道里一盆盆粘贴着学生姓名标签的花时时有人浇,朵朵在争艳;学生抽屉里大小书本摆放有序、安排美观;书桌上物品的摆放更是整整齐齐,全班一致;窗台上造型各异的水杯也总能由高到低、由大到小地排列着;班级书柜里,学生作业本层层分明、位置固定,这些都成为班级里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阮婷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感染着一批批学生。
学校足球比赛时,她作为孩子们的啦啦队队长,为学生摇旗呐喊;班级大扫除,冲洗厕所、攀爬擦窗、清洗窗帘时,她总是亲力亲为,做好学生的后勤护卫;学生参加各类演讲比赛,她忙于幕后指导,带领参赛学生勇敢向前……无论平时手头的事务有多繁琐,无论晚上加班到多晚,第二天她都会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开启活力满满的教学工作。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班的孩子总是那样有精神,课堂气氛真浓厚,站在教室外都让人羡慕!”“看到阮婷,让我想到了《亮剑》里的李云龙,她的班级颇有点‘独立团’的风范。”同事、领导的夸奖,并没有让阮婷骄傲自满,她暗暗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今后要继续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风貌、特有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要勤勉好学,当好“勤学之师”“学问之师”;要严慈相济,用欣赏的眼光唤醒学生的信心,用尊重的行为爱护学生的自尊。
潜心研究,提升自我素养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教师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表率。如今,知识更新加快、信息海量传播,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必须从内打破环境的局限,自我挖掘,实现自我成长。
阮婷逐渐认识到,教育不能只凭一腔热情,更需要科学引领和专业成长。
为了提高专业知识,她认真做好一本本读书笔记;为了学到先进的教学经验,她奔波于太原、西安、大同、青岛等地参加一次次的学科培训。扎实的学习,让她成长飞快。
她精心钻研,善于将教学业务做出特色。她所带的班级学生诵读水平高超,阅读功底深厚,版块化的作业设计、课外书的批注特色、图文并茂的摘抄笔记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多少次闲暇时间,她承担起新教师的帮扶任务,将多年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倾吐,为的是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少走弯路;多少次,为准备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哄完幼小的孩子入睡后,再一次伏案起稿,一忙起来就是凌晨三四点,她成了同事眼中公认的“工作狂”。
功夫不负有心人。阮婷多次参与到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和市级个人课题的开发。她的论文《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被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评为二等奖,《“立足家乡文化,树立时代新风”的主题教研活动案例》获省级二等奖;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在国家级刊物中发表。她也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山西省模范教师”“山西省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作为党员教师,教书育人是我的天职,爱岗敬业更是我的本分。”今后的阮婷依旧会努力奋斗、无私奉献,把满腔的教育热情倾注在乡村这片沃土上,用热爱谱写质朴的教育赞歌。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