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于长洪、任会斌、王靖时间:2019-10-24
五大沙漠边缘建成总长2200多公里的锁边林带,“十一五”以来年均完成沙漠化治理面积1200多万亩,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双减少”……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内蒙古力治库布其、乌兰布和、巴音温都尔、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创造了一个个“绿肥黄瘦”的奇迹,而群众对力治五沙的形象说法,更是不断传下人沙和谐、绿富同兴的佳话。
↑上图为20世纪末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库布其沙漠(资料照片);下图为库布其沙漠生态公园的景色(新华社记者彭源2018年7月11日无人机拍摄)。
绿边锁“黄龙”。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东西长近400公里、南北最宽65公里,像条“黄龙”卧在黄河“几”字弯南岸。制止沙漠蔓延先得锁上两边,北缘种植锁边林,南缘营造灌木林,中间再依托穿沙路和河道分片治理……如今,片片不毛之地变为葱茏的绿海,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药材芬芳、庄稼成行、牛羊点点、游人如织,生态经济正成为当地的经济增长点。
↑7月28日拍摄的库布其沙漠一角。新华社发(李志鹏摄)
绿岛掩荒沙。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第八大沙漠,经过多年治理,目前在东缘建成长近190公里、宽0.5-1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在西南缘筑起长约110公里、宽3-10公里的固沙带,腹地则分块治理,现已治沙300多万亩,一个个绿岛正让沙海变成发展绿色农牧业的“希望之海”。
↑3月25日,工人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种植梭梭(无人机拍摄)。
绿带阻“握手”。在甘肃、宁夏和内蒙古交界处,盘踞着我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它西北与巴丹吉林沙漠隔山相望,东北与乌兰布和沙漠毗邻。多年来,阿拉善盟等地依托“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通过封育、飞播造林等方式,已在沙漠东南缘建成长约350公里、宽3-20公里的防沙林带,成功阻挡三大沙漠“握手”。
↑4月12日,游客在阿拉善盟腾格里沙漠腹地的蒙古扁桃林中拍照。新华社记者安路蒙摄
绿屏固流沙。巴丹吉林是我国第二大流动沙漠,过去,流沙以每年15-20米的速度向腾格里沙漠靠拢。2010年起,阿拉善盟以种植梭梭、沙拐枣等沙生灌木为主的方式,实施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初步形成阻挡风沙的绿色“屏风”,流动沙丘趋于稳定。
绿降造绿洲。巴音温都尔沙漠是内蒙古第五大沙漠,多年来,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以飞播造林等方式,恰似空中降绿,在沙海中营造起300多平方公里的集中连片绿洲,有效阻止了流沙扩展。
内蒙古林草局局长牧远说,虽然全区生态呈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好势头,但要让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越发稳固,还需全力以赴、持之以恒,做足做好“绿文章”。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