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让残疾人更有尊严!”

记全国残疾系统先进工作者,河津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王强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吴 莉 裴旭薇时间:2019-10-18

▲10月15日,河津市残联的灯笼加工厂里,工人在为红灯笼镶金边。 本报记者 裴旭薇 摄


■本报记者 吴 莉 裴旭薇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代表、服务并管理好残疾人是各级残联的重要任务。河津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王强用12年的时间,团结带领一班人,迎难而上,围绕残疾人教育康复、服务设施、就业创业、权益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在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创新,铺开了摊子、打响了牌子、闯出了路子,使河津残联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近年来,国务院先后授予河津市“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全国白内障无障碍示范市”“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王强本人被省政府残联工委评为“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今年5月,他作为全省唯一获得“全国残疾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的个人,在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10月15日,记者来到河津市残联,了解王强为残疾人事业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河津残疾人工作的辉煌成绩。

保障基本生活

让残疾人尽享权益

新官上任三把火。2007年12月,王强初上任河津市残联理事长,便在全市9个乡(镇、街道)的148个行政村,通过下乡入户、逐户调查的方式,对所有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生活需求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地毯式摸底普查,并开发了普查登记软件,每年进行实时动态更新,确保应登记的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为维护残疾人基本权益奠定坚实基础。这一举措受到省残联理事长的肯定和赞扬,随后被中国残联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

2008年,王强抓住国家发改委和中残联鼓励中西部地区筹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这一政策机遇,决定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座综合服务中心。面对项目建设的资金难题,他不等不靠,办公经费挤出一些,上级专项争取一些,地方政府配套一些,面向社会融资一些,经过8年时间的艰苦努力,一个总投资2600万元、占地20余亩、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全国一流残疾人综合服务基地在河津市拔地而起,成为该市开展残疾人各项工作的主阵地。8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废弃的荒坡,如今这里旧貌换新颜,集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康复中心、托养中心、特教学校于一体,先后多批次接待全国各省、市、县残联参观学习,为残疾人事业发展贡献出“河津模式”,展现了“河津作为”。

2016年,河津市残联在“全国社区康复示范市”“全国白内障无障碍示范市”的基础上,又主动代表山西承接创建“全国疾病预防综合试验区”和“全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示范区”两个试点,探索由家庭医生实施康复服务的模式。此外,针对2087名五类残疾人的需求,该市残联分别为每个人定制价值150元的个性化服务包,主要包括健康体检、心理疏导、康复治疗等13项内容。2018年,河津市残疾人康复服务率达到90.12%,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王强告诉记者,2008年开始,河津市残联就一直为残疾人进行免费鉴定和办证,大大减轻了残疾人的负担。同时,通过不断加强政策宣传,确保残疾人权益维护到位,多年来,该市没有出现过一起残疾人上访现象。

激发内生动力

为残疾人“造血”

在河津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有一个灯笼加工企业,20多个身患残疾的工人熟练地做着各自环节的工作,做骨架、缝灯布、镶金边、完工晾晒,一个个喜庆的大红灯笼整齐地摆放在整个房间和楼道。到年底时,这些灯笼将统一装箱进入市场销售,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机关和企业,如此精湛的工艺品让人很难想象是出自残疾人之手。

这个灯笼加工厂是王强带领班子成员到稷山县考察学习后办起来的。“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大多数邮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的心理障碍。”王强告诉记者,破解这一问题,关键就要让残疾人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创业和就业,实现自食其力,让其重归生活主流。经过多方考察,他决定上马灯笼制作企业。去年,河津市残联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灯笼制作专题讲座和现场培训,为100余名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今年春节,由残疾人制作的首批5000余对灯笼投放市场,很快就被机关单位和社会爱心人士抢购一空。

在灯笼加工现场,今年40岁、身患肢体残疾的武苏珍正在摆放制作好的灯笼。她告诉记者,因为身体原因,她以前在饭店当洗碗工,辛苦一天也只能拿到50元。去年12月,武苏珍参加了河津市残联组织的灯笼培训班后,便来到这里上班。“这份工作不仅轻松,而且工作环境好,管吃管住,还能洗澡、看电视,洗衣服也方便,干活快的话,一个月能挣近2000元!”武苏珍坦言做这份工作她很开心,也让她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除了灯笼加工企业,王强还广开就业门路,依据残疾人身体条件,率先在全省打造农疗基地和工疗基地,为200余名部分智障、精神残疾人创造了就业机会。

2011年,王强结合农村残疾人实际,提出“投羊还羔,滚动发展”的模式,大力发展残疾人养殖业。他组织残疾人开展养殖培训,为所有建档立卡残疾人每人免费发放价值3000元的富平奶山羊和当地绵羊,共计发放2000余只,经过几年投羊还羔的滚动发展,帮助600余户残疾家庭脱贫致富,累计为残疾人增收560万余元。

此外,河津市残联还开展了盲人按摩、小儿推拿和蔬菜种植、葡萄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并对残疾人创业开店给予资金补贴。同时,河津市残联还与企业联姻,安置2300余名残疾人集中就业,解决“五险一金”,让残疾人自食其力,在社会中幸福、有尊严地生活。

王强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为残疾人脱贫解困开辟了多条新路径,在精准扶贫上取得新突破,受到省市扶贫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丰富精神需求

使残疾人更有尊严

残疾人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同样拥有放飞梦想的愿望和要求。面对许多有艺术才华的残疾人展示自我的渴望眼神,同样热爱文艺的王强在2012年率先在全省成立残疾人艺术团,有机构、有团队、有制度。该团现有新演员43人,常年在各乡村巡回演出,极大地提振了广大残疾人自立自强、热爱生活的信心和决心。

多年来,“盲人说唱”艺术活跃在河津民间,但由于人才的缺乏,导致这种艺术形式逐渐消失。为了将这种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王强将老艺人组织起来,聘请专业的编剧和导演,编排了更具时代气息的盲人说唱节目,并培养了多名专业人才,让古老艺术得以传承,也让盲人找到精神寄托。

此外,王强还组建了50人的残疾人锣鼓队,组建了河津市聋人篮球队,多次代表运城市参加省残疾人运动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去年河津市举办的第二十八届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为主题的全国助残日文艺汇演上,王强邀请身残志坚、用古筝挑战命运的河津女孩王文卓上台演出,用她的故事激励更多的残疾人增强生活的信心。

王强告诉记者:“残疾人更需要精神文化生活,我们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和平台,让残疾人走上舞台,展示风采,活出自我,也让他们生活得更有尊严,更有自豪感。”

12年来,王强脑子想的,心里装的,都是他情有独钟、并为之不懈奋斗的残联事业,他用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精神为残疾人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也谱写了河津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