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时间:2025-11-13
新华社记者 周 畅 程 楠 马思嘉
曹缘、谢思埸、杨昊、练俊杰、王宗源、全红婵、陈芋汐、陈艺文……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跳水赛场群星璀璨。“拿着全运会的门票,看了奥运级别的比赛。”网友的这句点评,十分到位。
在很多年轻观众甚至是小跳水队员看来,中国跳水好像“天生”强大,似乎跳水就该像中国运动员这样去跳。但事实并非如此,自中国队1984年重返夏季奥运会后,美国队和中国队就以不同流派并存于世界跳水界。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新华社体育记者就曾发稿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世界跳水的两大流派何时融合?
如今,这个问题已被时间赋予答案。
1988年汉城奥运会女子3米板冠军、初代“跳水女皇”高敏记得,国际上曾举办过苏美中德四国跳水对抗赛,从那时跳水界的四国“分庭抗礼”,到如今中国队的“实力碾压”。中国跳水达到了难度和美感的统一,在国际跳水舞台上,也完成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昔日跳水名将、十五运会广东跳水队领队凌海婵也深刻感受到,多年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对中国跳水“梦之队”的仰望,让她倍感骄傲和自豪。
这种由技术到气质的全面超越,离不开数十年体系化的积累。本届全运会跳水赛场边,教练员几乎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完整录下自己队员的每一跳,选手每次上岸后都能第一时间回看自己的动作细节,发现不足。
许多受访教练员表示,随着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和科技进步,我国在技术分析、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等多领域皆有突破,训练方法、运动理念也更加先进科学,这为跳水乃至更多项目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强大支撑。
赛场内外、领奖台上、跳水池边,老将们带伤坚持的拼搏精神、“老带新”组合的无私传承、“10后”新星的天真无畏、对手之间的真诚祝福、场上场下的团结氛围,让记者数度动容。中国跳水所传承的,正是这些无声的精神力量。
当然,竞技体育任何一项比拼都不只是运动员的角力。十五运会每场跳水赛前,都会语音播报裁判信息,时常能听到“国际级裁判”的头衔。
中国首位跳水奥运冠军周继红在2021年当选国际泳联副主席,成为该组织历史上首位女性副主席;奥运冠军郭晶晶、李娜在巴黎奥运会期间担任跳水项目轮值裁判长;“奥运五冠王”陈若琳退役后进入了国际泳联跳水技术委员会,多次在国际大赛中担任裁判长……
跳水也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桥梁。
中国教练马进在墨西哥执教22年,为墨西哥跳水注入了先进理念和技术,被誉为墨西哥跳水界的“教母”,让跳水项目成为中墨体育合作的典范。
在高敏看来,我国高水平教练赴海外任教,他们培养出的运动员获得国际认可,也提升了中国跳水的全球影响力。
如今,中国跳水的影响早已超越奖牌本身。无论是训练理念、裁判标准,还是青训体系的建设,都在为世界跳水运动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方案。中国教练和技术专家活跃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和国际组织中,他们不仅传授经验,也积极参与规则制定和项目推广。可以说,中国跳水的领先,不只是赢在赛场,更在于为全球体育治理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新华社广州11月12日电)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