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纯粹的热爱,真诚的表达”

——2025“黄河龙门 天梯之约”征文颁奖暨全国名家采风笔会侧记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13

黄河奔腾迎嘉客,龙门含笑聚英才。

11月8日、9日,2025“黄河龙门 天梯之约”征文颁奖暨全国名家采风笔会举行。来自全国20余省(市、自治区)的70余位作家齐聚古耿大地,在林寒涧肃的初冬时节,沉浸式感受这片被大河滋养、承载着数千年文明记忆与文化荣光的沃土。

河津,西揽黄河,东拥汾水,北依吕梁,得天独厚的山水之势,孕育了“大禹治水”“鱼跃龙门”的美好传说,传颂着“西河设教”“相敬如宾”的动人故事……特别是李白笔下“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壮阔景象,至今仍在这片土地上激荡。

去年12月,临黄河、望龙门的河津黄河大梯子崖景区奏响了2025“黄河龙门 天梯之约”征文序曲。随后,一波又一波文人雅士游走河津,登天梯、跃龙门,用深情的笔墨记录奔腾不息的黄河精神,弘扬古老绵延的龙门文化,讲述北魏以降的凿石匠心。

截至今年9月,主办方累计收到了3000余篇接着地气、透着灵气、冒着热气的散文佳作。经过优中选优,48篇文稿脱颖而出,分别摘得荣誉奖、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

获得一等奖的是来自陕西西安的作家耿翔。这位于陕西日报社退休的中国作协会员,用诗一样的语言,写就了一篇《入晋记》。古耿国、大梯子崖、汾河、龙门、高禖庙、蒲剧、砖雕琉璃,还有卜子夏、薛仁贵,都在他笔下“活”了过来。

他对河津的欢喜,诚如《入晋记》的第一句所言,“入晋的脚印,第一次只能踩在这里”。

确实,去年12月是耿翔第一次入晋。在他看来,河津之行是回家、是寻根。为何?因为河津被称为古耿国。他说,要常到山西来看看。这又是为何?“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常来常往才能立体地了解五千年中华文明。

2025“黄河龙门 天梯之约”征文颁奖现场,文学的光芒与黄河的涛声交织共鸣。获奖作家们从自然景观中汲取灵感,用生花妙笔讲述了关于生命、历史与传承的“黄河故事”,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河津文旅资源贡献了文学的力量。

随后,是简约而庄重的《散文选刊·原创版》《海外文摘》作家签约仪式。很快,丰富且厚重的采风活动拉开帷幕。

传承数百年的砖雕琉璃技艺、“西河社教”的先贤风采、千年根祖文化的缩影、独特的宋金瓷窑“津品”、栉风沐雨的红色记忆,以及登天下第一挂壁天梯、览中华鱼跃龙门胜境……采风团一行先后来到河津市灰陶琉璃文化产业园之龙门吕氏砖雕琉璃有限公司、卜子夏祠堂与卜子夏墓、高禖庙、河津窑瓷展、河津市红色记忆馆、大梯子崖等地,仔细地品、认真地看、用心地记,试图将黄河的奔腾、龙门的雄奇、古耿的厚重融入字里行间,让更多人知晓河津的历史之美、山河之美、人文之美。

采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讲座则让人回味乐道。

著名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王剑冰和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鲁迅文学奖得主鲍尔吉·原野先后开讲。

“要纯粹地热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文字……”“要真诚地表达。”“要善于抓取细节。”“好文章的开头,要朴实、要简单、要直接。”“文学没有现成的路走,模仿只会成为黄河里游过的鱼。”……众多“金句”发人深思。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更是发展的底气。

近年来,河津秉持“以文兴市、以文化人、以文润城”的理念,深耕黄河龙门文化根脉,全力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热点门户。人们欣喜地看到,大梯子崖景区、龙门景区成功创建4A级,龙门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河津段被交通运输部推选为“我家门口那条路——全国最具人气路”。

从“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国灰陶琉璃文化之乡”到“中华诗词示范市”……一张张“国字号”文化名片,不仅让河津的文化底蕴愈发深厚,更让这座工业城市焕发出人文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魅力。

采风活动虽告一段落,但真正的写作才开始。相信,散落在街巷村落、山水之间的河津元素、河津故事已经被作家们收入囊中,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正在精心酝酿。

此次活动由《海外文摘》杂志社、《散文选刊·原创版》杂志社及河津市委宣传部主办,河津市文联、河津市文旅局及河津市梯子崖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承办。河津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挖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推动文旅产业全链条、全要素提质增效,努力打造“山水龙门”“文化龙门”“开放龙门”,让千年古耿在新时代书写更精彩的篇章。

 记者 景斌 杨洋 文/图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