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移风易俗当破解“惯性难题”

来源:人民日报时间:2025-11-12

婚礼简办的新风尚,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不过,婚丧嫁娶礼俗的走偏,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和心理成因,要想在更大范围推动重内涵、轻排场的新礼俗,亦需要辨症施治。

打破大操大办的思维惯性,要发挥制度和榜样引领的作用,帮助被不良风俗裹挟的人减轻心理压力。比如,浙江海宁市推出细致的“俭宴方案”,由基层党员干部作示范,为新风尚打样,带动各方参与,让陈规陋习悄然退场。实践证明,当制度的完善回应民众的期盼,观念革新就会水到渠成,移风易俗的成效也更可持续。

也要看到,文明新风的培育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制度约束与群众自觉长期磨合的结果。推动移风易俗,既要在政策层面树立行为规范,更要在执行中注入文化力量。

破题的关键,在于疏堵结合。革除旧俗,就好比给鱼缸换水,不能一倒了之。大力整治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的同时,着力提供可操作、接地气的替代方案,才能更好帮助群众卸下心理包袱,从根本上减少改革的隐形阻力。

创造更多形式新颖、富有内涵的表达载体,让情感有所依归,让社会共识进一步凝聚,文明新风方能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文化习惯不同,不能照搬单一模式,必须分类施策。民政部分两批确定的32个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结合各地特点形成了不同的探索方向,有的聚焦高价彩礼治理,有的侧重婚俗文化创新。聚焦突出问题,找到对路办法,结合自身传统,更好把握分寸,才能在久久为功中化风成俗,引领社会新风尚。

移风易俗,始于观念的破冰,落脚于行为方式的改变。创造更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让人们主动卸下“面子包袱”,打造简约而不简单的新形式,让每一场婚礼、每一次庆典都融入本地特色、浸润情感温度,我们的文化习俗将在时代变迁中不断萌发新枝,我们的精神生活将在守正创新中变得更加丰富。

(摘编自《人民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